2009-11-20 14:40:35 華夏經緯網
“刺青”也叫文身,或者紋身,文、紋兩字通假,也就是用工具在身上刺出各種圖案。“刺青”起源於原始社會,文身是早期的叫法,後來變成叫“刺青”,更加強調審美的一面。《禮記·王制》中記載:“東方日夷,被發文身,有不火食者矣。”意思是說古代東部沿海一帶的風俗,當地的民眾從不束髮,而是披頭散發,身刺花紋,生吃食物。人類學的研究表明,早期的文身是為了表示區分部族,不同的文身圖案表明其部族也不同,同時文身也是成年禮的一種方式。
宋代,刺青一俗仍然廣泛流行。如《水滸傳》第二回中,史太公請了一位高手匠人,給兒子史進全身上下刺了共有九條龍的花繡,因此在江湖上稱“九紋龍史進”。又如第四十四回中對楊雄出場的外貌描寫中有一句話就是“露出青靛般一身花繡”。可見楊雄也是刺青的。在宋代,刺青在一定程度上成為美貌的象徵。在宋代人眼中,漂亮人物形象如果加上刺青,則是美上加美。宋代還有身體刺青的審美大賽,《水滸傳》第六十一回叫做“賽錦體”。盧俊義見燕青一身雪練似的白肉,於是請了一位高手匠人,給燕青刺了一身遍體花繡。於是參加錦體比賽,燕青總是拿第一名。燕青正是憑著一身似玉亭柱上鋪著軟翠的花繡,引得當時東京第一名妓李師師的垂青,李師師要燕青脫衣,讓她一飽眼福。由此可見當時社會上對刺青的欣賞。宋代名將岳飛的背上就刺有“精忠報國”四個大字,可見在宋代,這是一種非常流行的風俗。
現在海南省黎族還有刺青的民俗。刺青儀式選擇秋天的一個吉日舉行,由村中的主文婆主持儀式。主文婆先用雞毛蘸著幹香草加炭灰製成的藍黑色文水,在女孩的臉、頸、身體和四肢上描畫出代表本支黎族的圖案符號。接著,主文婆用竹刺做的文針按所畫文圖一針一針地文刺,等文水滲入皮膚中,文身圖案就終身保留。黎族文身現已被列為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對象。
來源:解放日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