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意象
Banfield 和McCabe(2002)發現身體意象的概念複雜多面,有個體的知覺、情感、認知和行為層面,這些層面受到身體、心理、社會因素的影響。
首先,在知覺層面,身體意象被視為個體內心對自己外在身體形狀、大小、曲線的知覺。個體在建立對自己身體各部位的認識以及身體各部位間的關係時,這些想法會受到個人因素、生物特質、過去經驗、文化與社會價值影響。
其次,在情感、認知層面,學者Thompson 和Psaltis(1988)的研究發現個體主要是受到重要他人的影響,由社會互動中逐漸產生對自己身體外在形象的看法與關注。故身體意象的形塑受到周邊文化社會的影響極大。
再者,身體意象可說是生理的自我概念,為青少年發展中之自我建構的首要部分,其與自我認同、自我形象有密切的關係並對個體之行為造成影響。
另外,身體意象相關研究包含醫學、衛生教育、公共衛生(含衛生福利流行病學)、教育、家政、輔導、心理、青少年及兒童福利、護理、體育、廣告、新聞等領域;且多與其他主題並列研究,如飲食行為、減重行為、運動行為;以及影響個體對身體是否滿意之心理因素如自尊、自我概念等。
多數研究探討青少年身體意象在生理與心理兩方面問題,反觀,對身體意象與青少年次文化之關係議題並未做探討,故本研究就青少年次文化對其身體意象之影響進行剖析。
●青少年次文化
青少年為了滿足生理與心理的需要,有一套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包含生活型態、價值觀念、行為模式及心理特徵等。這些不同於成人文化的次文化表現於青少年的服飾、髮型、裝扮、語言字彙(俚語或暗語)、娛樂方式和行為態度上,我們稱之為「青少年次文化」。
青少年的次文化特徵歸納有以下六點:
1.意志高張的自我文化:青少年表現出對父母師長的不信任及對尋求獨立的強烈渴求,處處與成人唱反調。
2.成群結隊的朋黨文化:依據艾瑞克森的心理社會危機論青少年發展團體認同中注重忠誠,然而對他人的忠誠發展不當則易形成幫派,因為人多勢眾有所依賴,易造成犯罪行為。
3.獨樹一格的流行文化:為了在同儕中受到讚美,彰顯自己的與眾不同,青少年花費心思講究外表的打扮,刺青、穿耳洞、穿鼻環、染髮、接髮、甚至彩繪指甲,無一不是刻意凸顯自己的特色。
4.澎湃激情的偶像文化:哈「日」、哈「韓」風流行,青少年花費大量的金錢與時間蒐集偶像明星的照片及週邊產品,將自我中心投射到影星身上,幻想自己是舞台上人人注目的明星,求得心理的滿足。
5.幻想世界的虛擬文化:電腦及電玩的普及、漫畫書的充斥,使青少年借由圖形及感官刺激的變化來取代傳統的文字符號。一項東森民調中心執行的「青少年流行文化」調查,證實有67.9%的年青人每天上網超過一小時,其中13.8%甚至超過四小時,有將近七成的青少年利用網路聊天、收發信件,顯示網路已經成了年青人重要的溝通管道(聯合晚報,民國92)。青少年活在虛幻的網路世界中,甚至以欺瞞的身份與人交往,無法以真面目、真性情示人,生活在與現實世界脫離的虛擬世界中。
6.抽象難解的流行語文化:青少年彼此之間的流行語,成了辨認「世代」的標誌,「洗眼睛」、「圍爐」、「烏魯木齊」、「烏龍茶」、「甘乃迪」、「柯林頓」、「陳水」都各有其代表的他意,有國台語混雜、英日文湊合的,不管是戲謔的、低俗的還是押韻而具創意者,青少年以此溝通明顯與主流文化做出區別。
●刺青文化
刺青係以針刺破皮膚,再塗上顏料,使身上留有永久性的圖案。以文化人類學的角度是指在人的皮膚上,留下永久性的花紋,用來美化身體。幾乎所有的民族都有或曾有過紋身的歷史。
青少年會藉由塑造和改變身體外觀,達成或維持某種身分認同,其在身上刺各種千奇百怪的圖案來顯示自己與眾不同,也意味其深刻的自我認同之改變。
●圖騰藝術與符號
紋身與圖騰崇拜的關係密切,圖騰崇拜者以紋身的方法把崇拜的圖騰形象刻畫於肉體之上,冀其靈魂附於自身,而受到庇護。從符號學的角度來看,刺青成為流行時尚媒體的符號。
●涵化理論
傳播媒體具有之社會功能角度,探討其對青少年偏差行為所產生的影響,強調電視為閱聽者所建構之社會真實,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Gerbner & Gross, 1976)。
媒體資訊扮演著傳播與流行的角色,對青少年身體意象之影響係為滲透式、讓閱聽者毫無理由、無目的無存疑的盲目接受。
●青少年與認同
現今的青少年族群中,有他們自己流行的一些言語、歌曲、服飾、觀念。他們在一起時,彼此行為的影響,反而比家長教師更大,青少年本來對他們自己次文化就有認同的傾向,如果主文化對他們要求太嚴,使他受到挫折,他會放棄向主文化的認同,轉向投入次文化。
青少年藉由同儕順從行為增進自我概念,並獲得自我認同。其所屬團體愈具獨特性(如嘗試刺青行為),愈能滿足青少年在家庭中所得不到的自我肯定需求。
●觀察學習
班都拉認為青少年透過觀察歷程就能進行學習,並不需要個人親自體驗並直接受到獎懲,經由觀察學習,觀察者「模仿」了被觀察者的行為表現,編碼貯在於個體內部,進而顯現相似行為,此種觀察學習歷程可稱為「模仿歷程」。青少年們因為偶像崇拜而開始注意偶像的所作所為,並以象徵性的形式,如︰將身體刺青輸入到個人的自我系統中,青少年們透過傳媒的再生過程,重新獲得象徵性符號,仿效與偶像相似的行為,而顯現出與偶像相似的行為時,外在的增強即可能發生,「觀察」與「模仿」是青少年刺青行為形成的根源。
刺青究竟是藝術還是身分的象徵?刺青已經成為青少年流行文化的一環,對他們而言,刺青也許是一時的好玩,具爭議性,不過它也被視為性感和時尚的象徵,尤其在好萊塢明星、運動明星的帶動之下,刺青也成為了流行次文化,包括最近緋聞吵得熱騰騰的安潔莉娜裘莉,足球金童貝克漢等人都是刺青族的偶像代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