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10日 星期日

遊戲所想像的真實世界


街頭美學


設施公共藝術 Facility Public Art

作者:林熹俊

 
 
 
 
 
序      台灣當代城市美學的期待   林熹俊

走在招牌林立的台灣街道上,不難發現在一片紊亂的街道設施之中,常常出現所謂的藝術作品,有的讓人眼睛一亮,不由得駐足欣賞;也有的與環境極不協調,像是個龐然大怪物,一個不小心還會被其稜稜角角給絆倒。是美不勝收也好,是抽象難懂也好,他們的背後,有著共同的名字:公共藝術。
「公共藝術」是什麼?在專業領域中,對於公共藝術的界定亦相當具爭議性。也因為具有話題性與爭議性,使得公共藝術成為當代藝術中最被熱切討論的主要議題。不過,儘管包括政策單位、建築界、學界、藝術界、企業界等對於公共藝術議題投以熱切的關注,一般大眾的認知仍停留在初步的階段。對此,文建會在過去幾年來連續舉辦國際性的公共藝術研討會,針對不同主題的公開討論,廣邀各領域的專業意見,引進各國的案例與經驗,積極推動公共藝術的觀念和普羅大眾對於公共藝術的認識,希望因此提升公民美學在台灣社會的發展及具體落實。同時,隨著台灣推行公有建築物工程款百分之一設置公共藝術,資源的挹注使得近幾年來公共藝術作品「量」的成長速度頗為驚人。龐大製作費的背後,令人玩味的是,公共藝術的推動與執行在台灣已有10年之久,隨著經濟的穩定、建設的發達及普及化,人民的生活走向一個更具人性化的階段,不再只是基本生活的需求,而是追求更好的生活空間品質。

 
東京六本木新城在都市經管中加入公共藝術與設計的元素,Louise Bourgeois的巨大蜘蛛,蔡國強的立體山水,宮島達男數位虛擬的巨大櫃檯,崔正化的兒童機器人,改變人對環境設施的制式看法,美感的增添讓民眾在使用時心情愉快且放鬆,並有「東京街景/街道家具計畫」:內田繁的紅色波浪椅、Karim Rashid的粉紅色巨型雕塑椅……11位世界級藝術家的公共藝術作品分布在大道上,強烈的未來美學卻又符合實用功能,將設施的藝術美學注入六本木新城。

作者
林熹俊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研究所碩士畢業,現任高雄縣政府觀光交通局局長。曾擔任高苑技術學院建築系專任講師、南方藝術雜誌藝術總監、高雄市民間聯合會議召集人高雄市政府-市政顧問、都市設計委員、公共藝術委員、城市光廊第一、二期設計與計畫主持等,做過高雄市公共藝術調查報告、台灣地區戶外藝術調查(高雄區)、高雄捷運公共藝術執行策略研究等專題研究,並參加過南方藝象大展等多項展覽。
本書回歸設置公共藝術基本面,探討設施公共藝術,強調落實整體設施的改善,才能全面性地解決空間紊亂的問題,讓民眾參與討論的設置工程的過程成為作品的一部分,也藉由本土與國際設施案例的介紹,和讀者分享公共藝術對生活的積極面影響。

目錄
序——台灣當代城市美學的期待

1‧找出空間美感——公共藝術與環境的關係
2‧找尋城市新風貌——何謂設施公共藝術?
      公共設施的定義與範圍確定
      公共藝術的認定區分
3‧創造多元的開放空間——如何有效執行?
      創作或設計者面對環境的態度與專業
      執行單位的觀念建立與制度的擬定
      公共性與民眾的參與多元思考
      藝術涵構要素——社會議題與地域風格的建立
4‧空間蛻變之美——案例賞析
      城市光廊的空間美學
      光之塔
      自來水公園
      鳳凌廣場(第一期景觀改造)
     日本——六本木新城
     卡梅爾——藝術家移民小鎮
     美國舊金山——索瑪區
5‧理念與執行並重
      面對台灣環境現況,執行策略的思考
      觀念的建立,工程的執行本身即是一件作品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