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22日 星期二

2010‧0102~0206 Leon's Art Exhibition

日前替Leon先生製作油畫個展的邀請函,E-DM極小文宣作品

展覽文宣需求

1. 海報 x2pcs
2. 邀請卡x1
3. 展場餐桌文宣x3
展示地點:
果子咖啡館,北市民生東路三段140巷11號。
設計概念:
時尚‧簡約,展現個人風格,業主要求必須將油畫成品展示於邀卡,文宣內容,
由於展示場所為餐廳,色調不可太過冷梭,便以金色為底色,打造出時尚視覺效果。以下為校稿檔。

傢俱設計→衣帽架

去年9月開始義務幫忙設計了一組衣帽架,從最初的溝通概念
至打樣呈現,更改了無數次,無論是成品呈現的質感、顏色、
重量、材質......實用與否,由於是第一次接觸工業產品設計,
做出來的樣品也是....改良空間大於實用性。
經過多次溝通,與改善,今年即將再次打樣。
‧右圖為電繪電腦稿。
以下2圖為2008年9月打樣。


2009年12月10日 星期四

圖文傳播相關英文詞彙

圖文作家      Diagram text writer
自由創作者  Free creator
圖文創作者  Diagram text creator
圖文作家     Chart article writer
圖文創作者 Chart article creator
圖文傳播     Graphic Arts Communication

視覺傳達設計系 Department of Visual Communication Design
文字造形及編排設計Lettering&Typography
格模法(grid system)
色彩應用Color Application
設計基礎Design Basic
設計概論Introduction to Design
設計方法與創意思考Design Methodology and Creative Thinking
當代藝術Contemporary of Arts
藝術史論Artistic History View


編輯設計Editorirl design
繪畫Drawing

電腦設計應用Computer Design Application
電腦繪圖Computer Graphics
向量圖形Illustraator
表現技法Design painting
造形設計 3 Dimentions Design

視覺傳達設計Visual Communication Design
企業識別VIS
3D電腦動畫(基礎) 3D Fundamental computer graphy(Basic)
3D電腦動畫(進階) 3D Fundamental computer graphy(Advance)
包裝設計Packaging Design
海報設計Poster Design
商業攝影Commercial Photography

網頁設計基礎Basic Web Design
網頁設計進階Advanced Web Design
影音設計Video & Audio Design

攝影機Camera
攝影Photography
故事攝影Picture Story
印刷設計printing and design
印刷概論Introduction to PublicationI
設計計劃與調查Design planning and Survey
視覺心理學Visual Perception
環境視覺設計Environmental Visual Design
電腦多媒體Digital Multi Media
插畫Illustration
空間設計與模型製作Space Design and ModleMaking
構成設計Construction and Abstract Forms
造形設計原理Formative Study (上方造形設計 3 Dimentions Design錯誤)
廣告媒體設計Advertising Media Design
紋飾與設計Decorative Design and Motif
多媒體設計Multimedia Design

油畫Oil Painting
造形心理學Formative Psychology
企業識別系統設計Corporate Identification Design
色彩計畫Chromatic Scheme
研究方法Research Methods
裝飾設計與紋飾研究Research in Pattern & Decorative Design
時間與空間的造形藝術Time and Space in Plastic Arts
符號學Semiotics
設計專案Special Project
比較藝術學Comparative Arts
廣告信函(Dircet Mail Advertising)
POP Point of purchase advertising
CIS(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在國內稱之為企業識別系統,它包含理念識別(Mind Identity)、活動識別(Behaviour Identity)、視覺識別(Visual Identity)
平面設計(Graphic Design)
CF(Commercial Film)就是商業影片的一種
構圖(composition)
版面(page layout)
舊式風格(Old Style)
人文主義(Humanist)
格子(grids)
美術(fine art)
現代格線系統(modern grid system)
前置作業(pre-press)
藝術總監,art director
創意總監,creative director
文案(copywriter)
標識語言(markup language)
圖片(GIFs, JPEGs,PNGs)
廣告設計 Advertisement Design

2009年12月6日 星期日

圖文書的發展-2

二、圖文書第二次文藝復興
如果說第一次圖文整合的出版型態幫美術工作者的位置提高到某種程度的話,那麼第二次由幾米帶動的繪本風潮,則將美術工作者與插畫家取得到與(文字)作者相同的地位。
一九九八年八月,玉山社同時出版了幾米的兩部繪本《森林裡的秘密》與《微笑的魚》,在此之前,玉山社本以出版國外的繪本作品而聞名,如《閣樓上的光》、《人行道的盡頭》(以上為謝爾.希爾弗斯坦的作品,1995年9月、11月)、《瑪塞林為什麼會臉紅》、《哈吾爾‧塔布林--不會騎自行車的自行車師傅》(以上為桑貝的作品,1997年9月)及《星星還沒出來的夜晚》(米謝.勒繆的作品,1998年5月)(米謝.勒繆(Michele Lemieux) ,1955年生,現居加拿大,以自由創作為業,並在當地的大學插畫系任教。其繪製插圖並已出版的書籍數量極多,主要出版地為德國、法國、加拿大和美國,台灣已出版的作品為《星星還沒出來的夜晚》。)等書,但並未引起風潮,主要原因是玉山社並非是主流出版社,加上繪本的讀者向來只是小眾,所以幾米的這兩部作品在市場上也未造成轟動。不過卻有不少出版同業已經注意到幾米這號人物,較細心敏銳的讀者也能發覺到他的畫作風格非常類似法國的繪本大師桑貝一樣流暢自然。當時《森林裡的秘密》書腰上的文案:「沒有夢的城市,好寂寞。」的確震撼了不少讀者的心。如果不看其中插畫,只是細細品味書中的文字,或許很多人會認為這又是哪一位詩人的新作。
森林裡瀰漫著輕快的音樂,小兔兒和我在漂浮的枕木上,一步步向前跳耀。
樹林向後倒退,樹葉隨風飛舞。
我沉浸在悠揚的音符中,想起以前作過的夢。(幾米,1998a)


我看見一隻魚,一隻對我微笑的魚。
不管白天,夜晚,每當我經過時,她總是搖搖擺擺的游向我,對我微笑。
不論天晴,天雨,她似乎都在等著我,等著我給她一個深情凝視的眼神。
我想擁有這隻魚。
我帶著一隻魚,一隻對我微笑的魚回家。
我對她說話,她搖一搖尾巴,對我微笑。
我看電視到深夜,她無聊的吐了幾個氣泡,對我微笑。
洗澡的時候,她眷戀的陪在我身邊,對我微笑。

她始終帶著微笑的表情。我喜歡這隻魚。
我擁有一隻像狗一樣忠心,像貓一樣貼心,像愛人一樣深情的魚。(幾米,1998b)
當時像幾米這樣身兼文字與繪畫的創作者著實不多,其能展現驚人的創作力和多變的敘事風格的更是少之又少,不過類似這種方式出書的美術工作者卻一夕之間暴增了起來,較有名的是《紅膠囊的悲傷1號》(紅膠囊,1998年6月,大田)、《交換日記》(張妙如、徐玫怡,1998年10月,大塊)、《尋找樂園》(徐秀美,1998年11月,麥田)、《陪孩子一起作夢》(李純慧,1998年11月,玉山社)、《旋轉花木馬》(可樂王,1998年12月,大田)等等。這些作品的內容、型態、繪畫風格、文字表現完全不一樣,如《紅膠囊的悲傷1號》偏實驗性,《交換日記》類似塗鴉,《尋找樂園》又是正統的水彩素描畫,但他們的共同點就是文字與繪畫都是自己來。
一九九九年二月,幾米的第三本作品《向左走‧向右走》面世,出版商改由同樣是致力於繪本文學,但更有大眾市場及競爭力的格林文化發行。剛開始這本書也未造成轟動,不過由於內容是男女之間的愛情故事,沒多久就開始像傳染病一樣大流行。口耳相傳的結果,一夜之間「幾米」這個名字馬上成為台灣繪本文學的代言人,而《向左走‧向右走》也獲選為誠品年度推薦選書與金石堂十大最具影響力的書。接著同年五月、九月又推出了《聽幾米唱歌》與《月亮忘記了》兩部作品,同樣深受讀者歡迎。而在兩千年的台北國際書展上,幾米的魅力更是空前,其作品也受國際出版界青睞,陸續賣出德、美、法、日、義、希臘、韓及大陸的版權,為國爭光,也使台灣的繪本文學在國際間取得了一個重要的位置。

幾米的成功,為許多美術工作者及插畫家打了一劑強心針,除了紅膠囊、可樂王、張妙如、徐玫怡與幾米本人陸續有令人驚艷的新作外,許多原本是純藝術畫家、筆記書的畫者、擅長玩繪圖軟體的技術編輯,還有一些美術科系的在學生也磨刀霍霍,悉數加入戰場。 (類型的書有:《文學漂鳥》(雷驤,2000年2月,遠流)、《當旅人遇見旅人》(林耀堂,2000年10月,麥田)、《天使的聲音》(邵婷如,2000年11月,方智)、《魚戲人間》(小魚,2001年5月,天下)、《品味幸福》(粟耘,2001年5月,天下)、《狗兒哈利的自言自語》(李檬,1999年9月,小知堂)、《決心去旅行》(林君萍,1999年10月,小知堂)、《擁抱心潔》(李心潔,2001年,平裝本)、《林麗琪的秘密花園》(林麗琪,2001年4月,大樹)、《行旅畫帖》(雷驤,2002年10月,馬可孛羅)等。)
 但問題是並非人人都能文字與繪畫皆俱,怎麼辦?當然窮則變,變則通,出版社則想出了一個投機取巧的辦法--那就是「分工合作」。美術工作者會畫,文字工作者會寫,兩相配合,自然兩全其美。(這類型的書有:《2025新小王子21世紀地球探險》(陳樂融著,平野文子繪圖,1999年10月,商智文化)、《愛情詩流域》(張曼娟著,那鈺婕繪圖,2000年1月,麥田)、《等待王子一百年》(葉姿麟著,邵昀如繪圖,2000年8月,紅色)等。)
找不到文字工作者呢?無所謂,把經典文學配上彩色插圖,舊瓶裝新酒,美美的書讀者照樣捧場。(這類型的書有:《城南舊事》(林海音著,關維興繪圖,2000年5月,格林)與《桂花雨》(琦君著,黃淑英繪圖,2000年7月,格林)等。)找不到美術工作者呢?那也無妨,就請攝影師用拍照的方式,或用電腦軟體合成拼貼也有相同效果。(這類型的書有:《卡布奇諾e畫布》(J/infidel,2001年1月,維京)與《不連續記憶體》(剪花王子,2001年12月,田園城市)。)但若國內找不到適合的作者呢?不怕,台灣讀者早已國際化,把歐美、日本的書買來翻印一樣賣。(這類型的書有:《靈魂的出口》(米蘭‧昆德拉等著,布赫茲繪圖,1998年2月,格林)、《橄欖色的托斯卡那在唱歌》(花園理惠著,朝倉美繪圖,1999年5月,墨刻)與《寂寞國的殺人》(村上龍,1999年6月,紅色)等族繁不及備載。)只要掌握住大原則,圖像+文字,無所不用其極,自然有市場。
摘自http://forum.pchome.com.tw/content/78/17946

圖文書的發展-1

圖文書的發展

圖文書可說是台灣特有的一種新興書類,與歐美、日本的繪本文學不太一樣,但若以廣義含括所有「圖像+文字」的書籍而言,流傳國內最廣、時間最久的法國作家安東尼‧聖修伯理(Antoine de Saint-Exupery,1900-1944)的《小王子》(The Little Prince),也可算是圖文書的一員。這本寫給成人看的童話書,以清新優美的散文詩手法加上充滿童真有趣的插圖,敘述了一位在撒哈拉迫降的飛行員與一個不可思議的小孩邂逅的故事,可說是最為台灣讀者所熟知的圖文書名作。
如果再將圖文書的範圍擴大至漫畫,早期時報出版的蔡志忠系列如《三國志》、《封神榜》、《花間的細訴--宋詞說》、《千古的絕唱--唐詩三百首》、《史記》與朱德庸系列如《澀女郎》、《雙響炮》、《醋溜族》,加上九大文化的魚夫漫畫唐詩系列如《韓愈》、《柳宗元》、《白居易》、《王維》,加上一九九八、九九年經典傳訊引進台灣的史考特‧亞當斯(Scott Adams)的企管類漫畫「呆伯特」系列如《呆伯特法則》、《呆伯特人物誌》、《呆伯特大未來》和立緒出版引進整套的「思潮與大師經典漫畫」系列如《弗洛伊德》、《卡夫卡》、《布希亞》、《德希達》、《女性主義》、《後現代主義》與《文化研究》等等,都算是廣義的圖文類書籍。
但嚴格說來,將圖文書真正變成台灣全民閱讀運動的,應該是發生在近幾年的「兩次文藝復興」(會用「文藝復興」這個字眼,是借用它的「再生」之義。誰「再生」?當然是「美術工作者」,現在這種人的職稱叫「美術編輯」,較好聽的說法是「美術設計」,早期的說法則是「美工」。至於原因為何?將在下文詳細說明)。第一次的指標人物是黃威融,第二次當然就是幾米。會以他們兩人為指標是有其原因的。這兩人專長不同,背景不一,一個職稱是作家,一個是繪本作家,但兩人最大的貢獻是,提昇了美術工作者的地位,並替這些長期默默付出的人爭取到較好的位置。

一、圖文書第一次文藝復興
早期出版社的編制中,除了撰稿的作者外,最重要的人就是幫忙處理作者稿件的編輯。當作者交稿後,出版社會請編輯整理稿件,發排版公司打字後校潤三次,無誤後印刷成書。若需做些花邊設計,小出版社會請編輯自行拼拼貼貼湊湊就可交差;較具規模的出版社,則有專業的美術編輯負責書籍的美化工作,若需配置插圖,有的美編可以自己動手,若有相當預算的話,也可以找專業插畫者幫忙。但通常這些人都是沒什麼地位的,書籍封面上也不會有他們的名字,除非是較具知名度的插畫家(如《烏魯木齊大夫說》(侯文詠著,蕭言中繪圖,1992年11月,皇冠)、《午茶約會》(出口保夫著,出口雄大繪圖,1994年9月,時報)、《春天底下三條蟲》(小野著,幾米繪圖,1997年3月,麥田)、《小淘氣尼古拉的煩惱》(葛西尼著,桑貝繪圖,1997年4月,晨星)等書。) 或遇到特殊狀況(如《台灣賞樹情報》(張碧員著,呂勝由攝影,傅蕙苓、陳一銘繪圖,1994年11月,大樹)等。), 這些在背後默默將書籍美化的最大功臣,才有機會在書的封底或摺口秀上他們的名號。
待到黃威融的《旅行就是一種SHOPPING》(1997年4月,新新聞)出版後,美術工作者的地位馬上向上翻了三翻。因為這本旅遊書完全推翻了書本製作的既有概念,把書籍當作是一種拼貼遊戲,美術工作者利用電腦軟體將拍攝的照片及蒐集到的圖片一一去掉背景,一張一張拼貼在書本上與文字結合,使得書籍的版面變得更豐富花俏,連內容寫些什麼似乎也不那麼重要了。這本類似雜誌製作方式,設計新穎、印刷精美、版型特殊的書籍行情一下水漲船高,短短一個月就刷了四刷。出版人嗅到這股趨勢,馬上一窩蜂跟進,遠流、時報、希代、皇冠、大塊及城邦出版集團下的商周、商智、麥田、莫刻、貓頭鷹紛紛加入戰場,頓時這種圖文整合的旅遊書籍充斥整個出版市場。不管是吃的、用的、鍋碗瓢盆,或是車票、牙刷、酒瓶、錢幣、手提袋、地圖、衣服、鞋子、包裝盒,只要是日常生活所需,食衣住行育樂中所能拍成照片或畫成小插圖的東西,甚或不管是活的、死的、動物、植物、生物或非生物等,只要美編可利用電腦排版與繪圖軟體去背或修飾後放在書本上,都可以化腐朽為神奇,管它彩色黑白,都是一本一本美美的書。短短一年多的時間,圖鑑、旅遊、飲食、地圖類的書籍滿天飛舞,好不熱鬧。連出版界的名門正派天下文化也無法置身事外,就可知這股由黃威融所引爆的風潮有多誇張與驚人。特別是一九九八年出版的《誠品副作用》(李欣穎,1998年1月,新新聞)、《在台北生存的一百個理由》(馬世芳等著,1998年9月,大塊)與《跌倒在旅行地圖上》(孫秀惠,1998年10月,天下文化)等,更將旅遊書的玩法推展到最極致。
摘自http://forum.pchome.com.tw/content/78/17948

圖文書的定義

圖文書的定義
什麼是圖文書?
是新興書類嗎?
等同於圖畫書嗎?
與繪本有什麼不同?
該如何定義?其實是一個令人傷透腦筋的問題。由於目前這種「圖像+文字」的形式、可能性、想像空間與玩法都還是進行式,姑且不管它與漫畫、繪本、插畫、畫冊、攝影、食譜如何區分,我們先來聽聽出版人的看法。
本身也是繪本創作者的格林文化總編輯郝廣才認為,不管是插畫、繪本、畫冊,「這些書都叫圖畫書(picture book),只是繪本以圖畫說故事,連貫性很重要,而且圖像本身必須能準確傳達訊息,即使不存在文字也可以說故事。
繪本像應用美術,與藝術不同,沒有主題也可以是好的藝術品。」 (參見《誠品好讀》第26期,頁34) 郝明義則將圖文書的範圍擴大,「攝影、繪圖、插畫、漫畫等都是圖像,是作者與讀者溝通的型態。某些書以圖像呈現比文字適合;或作者擅長以圖像表達,就以圖像形式呈現。」 聯合文學的資深主編鄭栗兒則拒絕對圖文書下明確的定義,她認為:「有圖有文就叫圖文書,可區分為漫畫、插圖、繪本,這是文圖比例的問題,無須特別定義。廣義的圖文書,攝影與漫畫都包括在內;狹義的圖文書具有兩個條件:一是插圖,一是圖文比例為1:1。」至於創作者怎麼看待圖文書呢?一直被大陸讀者錯認為漫畫家的幾米則是將自己的創作界定為「圖畫書中的繪本」。他認為,「圖文結合就叫圖文書或圖畫書,包括食譜、攝影集、兒童繪本等在內。此類型行之有年,只是近年加入文學性和創意的圖文書增加,吸引大家的注意。」 他一直對大陸的媒體強調自己的作品不是漫畫,而是繪本,或稱圖畫書。幾米認為,漫畫非常倚重文字的嘲諷力量,如果去掉文字,畫面就難以說明;但在他的作品中,文字部分就像電影的旁白,不看文字也能感受畫面本身的故事和感受。所以他堅持,「繪本和漫畫是兩種平行發展的門類」。 (參見「新華網」記者程瑛、範麗青與「華夏經緯」記者陳鍵興、向劍國的專訪)而新生代的創作者紅膠囊的看法則比較具體,他認為圖文書「是漫畫和繪本的中間路線,必須是有點深度、不會太艱深,又有點時髦的東西。漫畫沒法表現圖像的文學性,而純文字又沒有圖像的想像力,兩者結合即有很大的表現空間。繪本的邏輯,是一個長篇故事或有幾個小短篇,以圖文相連或圖文搭配方式說故事;圖文書裡的文字則可以解釋圖像也可以毫不相干,當創作者讓圖像和文字起化學作用,才可達到圖文書的真正趣味。」了解了各家的說法後,我們再來追本溯源,搞清楚什麼叫「繪本」。事實上,「繪本」這個名詞應是譯自日文而來,單獨來看,「繪」是「圖畫」的意思,「本」就是「書」,而日文的「繪本」之意就是指「專給兒童看的圖畫書或畫冊」。這種由繪圖與文字相結合的創作形式早在歐美、日本行之多年,只不過它最初是以兒童為閱讀對象,屬於兒童文學的範疇。內容上是以極簡單的故事陳述為主,並以整頁的圖畫搭配極少的文字,每一頁文字不見得都有意義,有時只是藉由具體的圖像引導兒童進入文字閱讀的領域或學習瞭解新事物。因此圖畫是主體,文字存在與否並不影響畫中所想要傳達的意思。

兒童繪本進入台灣只有短短三十年的歷史,一九九○年代正是其發展最活躍的時期;而在國外,繪本形式除了童書性質之外,更有插畫家將關懷的觸角延及自身內在觀照的省察,開創了所謂的「成人故事畫冊」。例如最早引進國內的謝爾.希爾弗斯坦(Shel Silverstein)(謝爾.希爾弗斯坦(Shel Silverstein, 1932-1999)美國著名的畫家、詩人、劇作家、歌手與作曲家。擅長以簡單生動的圖像和淺顯的文字,呈現深刻的哲理和雋永的意趣。在台灣已出版的著作有《閣樓上的月光》、《人行道的盡頭》、《一隻向後開槍的獅子─卡拉夫迪歐》、《愛心樹》、《失落的一角》和《失落的一角會見大圓滿》等。)及台灣讀者最為熟悉的桑貝(Sempe)(尚-賈克‧桑貝(Jean-Jacques Sempe),1932年出生,法國繪本大師。1960年開始替《小淘氣尼古拉》系列畫插畫,從此展開插畫家生涯。三十多年來,已成為世界級的插畫家,插圖散見世界各大報章雜誌。而繪本也被翻譯成許多種文字,在三十幾個國家流傳。在台出版的作品有《瑪塞林為什磨會臉紅》、《哈吾爾‧塔布林--不會騎自行車的自行車師傅》、《藍伯特先生》、《清晨》、《紐約‧巴黎》、《我的另一半》等,是台灣最受歡迎的國外繪本作家之一)的作品,都是能將圖像與文字結合的繪本大師。但在他們的作品中,文字表達的內容層次顯然比兒童繪本深入許多,甚至圖畫也不再只有單純的畫面,而是具有與文字相當的內涵地位,作者經由圖畫或以幽默的筆觸來透露一種荒誕的趣味,其中包含對生活的態度、甚至對人性的戲謔等。
事實上,以書冊為載體,讓文字與圖像同時呈現,從來就不是新潮的概念。自印刷術勃興以來,不論中外,平面媒體便一路服膺兩者且並行不悖;清人葉德輝在《書林清話》卷八〈繪圖書籍不始於宋人〉中有云:「吾謂古人以圖書並稱。凡有書必有圖。」蓋「圖書」一詞在中國雖迭有爭議,不管是最早見諸《史記》的〈蕭相國世家〉的「……(蕭)何獨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圖書藏之。」中乃指「地圖」與「籍冊」;或指《易‧繫辭》之獨特成書形式:「河圖洛書」;亦或俗稱「印章」為「圖書」(見宋人張耒《柯山集》卷四十〈湯克-圖書序〉、明人陸容《菽園雜記》),大抵都是指述一種文圖並陳的視覺傳播形式
以上此段話乃轉引自陳建民於〈圖文書觀察筆記〉的說法,收錄於《誠品好讀》第26期,頁46
摘自http://mypaper.pchome.com.tw/mavis57168/P1

研所一定要會的事,導讀

環境視覺規劃課同學集結了有關環境視覺的期刊,小論共12篇,
每人一篇作指引同學導讀的報告。
在做資料整理時發現,原來這樣的導讀工作,幫助我讀更多的相關書籍
也了解到更廣泛的資訊。

導讀的目的

培養導讀者口語表達的能力
培養導讀者思考批判的能力
激發更深層廣泛的討論話題
導讀必備的條件
充份的準備(熟讀內容,找尋相關資料,圖片)
準確的時間掌握 (擷取重點,使聽眾短時間明瞭)

分享時應注意的地方
導讀分享前熟讀報告,並自我練習與修正程序內容。
讀內容除作者介紹外,要對作品本身作背景介紹。
除了闡述文章中主要觀點外,導讀者一定要有自己的觀點,並對文章做整體評價。
若有時間上的限制,可採歸納法。
若是小說,可以加上人物分析,強化導讀的張力。
事先收集相關書籍內容做橫向的比較,可提高導讀的視野。
導讀過程可以提出一些相關問題,以炒熱討論氣氛。
有補充資料,應事先影印好供大家參考。
導讀最後,也可以提供一份參考書單,提供有興趣者更深入的研究。

結語
完整的導讀報告應含有:
作者與作品的背景介紹資料
本書的重點摘要
自己的收穫
對本書的評論(包括質疑部份)

2009年12月3日 星期四

繪畫→painting

繪畫在藝術層面上,是一個以表面作為支撐面,再在其之上加上顏色的行為,那些表面的例子有紙張、油畫布(canvas)、木材、玻璃、漆器或混凝土等。在藝術用語的層面上,繪畫的意義亦包含利用此藝術行為再加上圖形(drawing)、構圖及其他美學方法去達到表現出從事者希望表達的概念及意思。 繪畫是一個捕捉、記錄及表現不同創意目的的形式,它及其參與者的數量同樣地為數眾多。繪畫的本質可以是自然及具像派的(如靜物畫(still life)或風景畫)、影像繪畫(photographic painting)、抽象畫、有敘事性質的、象徵主義、情感的或政治性質的。歷史上有一大部分的繪畫被靈性主題及概念所主導,這些繪畫形式由陶器上的神話角色到西絲汀教堂的內壁及天花板上的聖經故事場景都有,它們會透過人類身體本身去表達靈性的主題。

史前繪畫

最古老的繪畫位於法國肖維岩洞(Grotte Chauvet),部分歷史學家認為它可以追溯至32000年前。那些畫經由紅赭石(red ochre)和黑色顏料作雕刻及繪畫,主題有馬、犀牛、獅子、水牛、猛獁象或是打獵歸來的人類。石洞壁畫在世界各地均十分常見,例如法國、西班牙、葡萄牙、澳洲及印度等。這些繪畫的發現對其存在目的引起了眾多不同的猜測,有些假設指出那些繪畫是當時的人認為繪畫可以捕捉動物的靈魂,令他們狩獵更為順利;一些假設則認為那是泛靈論的一種現象,表達他們對自然的尊敬;亦有另一假設指人類與生俱來已有自我表達的需要,而那些繪畫正是其結果;此外亦有那是作為應用資訊的傳播的觀點。
繪畫是一種在二維的平面上以手工方式臨摹自然的藝術,在中世紀的歐洲,常把繪畫稱作「猴子的藝術」,因為如同猴子喜歡模仿人類活動一樣,繪畫也是模仿場景。
在20世紀以前,繪畫模仿的越真實技術越高超,但進入20世紀,隨著攝影技術的出現和發展,繪畫開始轉向表現畫家主觀自我的方向,看到一幅畫有時無法口述其畫風格,表達涵義,但一定能說出是誰畫的,每個畫家開始發展自己獨特的風格。
油畫及水彩畫是西方文化中知名度最高的繪畫媒體,風格和主題有豐富且複雜的傳統。
在東方,黑色及彩色的水墨畫則主導了繪畫媒體的選擇,風格和主題上與西方一樣同樣有著豐富又複雜的傳統。

中國傳統繪畫
前221年至220年

早期的中國繪畫是畫在絲綢上的,直到前1世紀發明了紙張後,絲綢漸漸被較低廉的物料所取代。而到東晉時期,繪畫及書法在中國的朝廷圈子成為最受注重的藝術,而那些作品多數由貴族及學者所繪畫。當時的繪畫工具為由動物毛髮製造的毛筆及由松製炭黑或動物膠(Animal glue)製成的中國墨水(Chinese Ink)。名書法家的作品在中國歷史上均受到高度的重視,並會像畫作一樣掛在牆壁上。

《洛神賦圖》(局部) - 東晉畫家顧愷之所繪畫。

220年至581年

在六朝時期,人們開始欣賞繪畫的原本的美,而且亦會寫下有關繪畫的著作。在此時期開始出現有知名度的個人畫家,如顧愷之。他們在表達儒家思想如夫婦父子之禮的同時,亦會追求圖像的美感。

六法
繪畫六法由5世紀的畫家及藝術理論家謝赫所著,並記錄在其著作《古畫品錄》的序論中。當中提及的六法為:
氣韻生動是也,一種說法指其意為傳神,此外亦有指表達畫家人品或使用畫筆及墨水的技術要精湛的說法。
骨法用筆是也,即用畫筆的技巧在表現鉤線點戳時要有"骨力",這和當時書法和繪畫密不可分的關係有關。
應物象形是也,即感受物體的結構再描畫出物體的形態。
隨類賦彩是也,即因應物體的本身色彩而在作品中加上適當的色調及表現出層次感。
經營位置是也,即對作品構圖、深度的思考。
傳移模寫是也,即對自己的草稿作增加刪除後再畫一次才能完成作品,此外亦有對古人作品作出模仿摹製作為學習的意思。

581年至960年

《明皇幸蜀圖》- 唐朝畫家李昭道所繪畫


在唐朝年間,宮廷人物畫大為發展,從畫家周昉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其主題環繞皇宮的人物如皇帝、仕女等。在南唐年間,人物畫的優美的寫實手法發展至顛峰。
此時期,有畫聖之稱的吳道子出現為中國畫的發展帶來轉變,吳道子利用稱為"蘭葉描"的線條手法去表現事物,改變了當時盛行的顧愷之畫派,自唐朝開始,山水畫的數量開始增加,並分為李昭道的"青綠山水"與王維的"水墨山水"兩派各自發展。



《雪溪圖》-唐(傳)王 維
960年至1368年
到了宋朝,對地貌的描繪開始表現得較為隱約。畫家們以模糊的輪廓去表現出遠處的景物,而山的外形則隱沒在濃霧中。繪畫的重點放在表現出道教及佛教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在此期間著名的畫家有《清明上河圖》的作者張擇端及以山水畫著稱的夏圭等。除了以表現立體事物的手法為目標的畫家外,另一些畫家們則以另一目的去進行繪畫,北宋蘇軾提出以書法融合於繪畫當中,而他及許多大文人等開始了文人畫的風氣。而在此時開始很多畫家都把繪畫的重點放在如何表現物件的內在精神而不是其物質上的外表。

《清明上河圖》

1368年至1895年

在13世紀開始,比宋朝畫顏色更為豐富的明朝畫出現。而包含了眾多繪畫大師精髓、成為此後中國繪畫入門教科書的《芥子園畫傳》在1679年首先出現。在畫派方面,一方面仍然保留元朝文人畫特色,以沈周為首的吳門畫派吳門畫派.於2008年10月7日查閱,另一方面則力求把宋朝畫重生及轉化,以戴進為首的浙派,到了清朝早期,奉行個人主義的畫家開始出現,他們一反以往遵行繪畫的傳統,而追求更為自由的畫法。而到了17及18世紀,揚州及上海等大型商業城市因為商人出資資助畫家們不斷創新而令那些地點成為了藝術中心。到了18世紀後期及19世紀,中國畫家接觸到更多的西方繪畫,一些畫家完全捨棄中國畫而追求西方畫,另一些則力求融合兩者,當中最為著名的為由農民家庭出身的齊白石。


《廬山高圖》軸 沈周

現代

自新文化運動開始,中國畫家開始嘗試西方畫法,而油畫亦在此時引入中國。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早期,畫家被鼓勵從事社會主義現實主義(socialist realism)。部分蘇聯的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完整引進,那時畫家會被提供主題及被要求大量生產,此規限在1953年開始放寬,而在1956-57年間的百花運動中傳統中國繪畫得到了一次重生。此期間由表現出農村日常生活的農民藝術畫數量大增。
在文化大革命期間,藝術學院被關閉,相關藝術的期刊及主要藝術展覽被停止,在破四舊的運動中,中國藝術亦受到重大的破壞,在文化大革命後,藝術學院及專業團體再次被成立,亦設立了與外國藝術團體的交流,同時中國藝術家亦嘗試新的主題及技巧。

插畫→Illustration

插畫(Illustration)又稱插圖。
Illustration一詞定義不一,解釋繁多,其主要功能是將文字內容、故事或思想以視覺化的方式呈現。此外,插畫與其他純藝術的最大分野之處不只在於有文字的敘說性,其背後的市場和特定對象之目的,更使插畫有著視覺傳達的大眾傳播性。
因此舉凡美術的相關設計,如文字編排、空間的表現、線條的變化或是媒材的使用都比其他類的藝術創作來的更加多元,才能以多向地非語言型式(visual)來傳播語言(verbal)的深層意涵。插畫的應用十分廣泛,凡書籍、雜誌、報紙、說明書、小說、教科書等刊物,在文字中插入的裝飾文案、繪畫,都統稱為插畫,插畫是一種結合藝術創作與文字(非語言和語言)的藝術表現,有著「敘說」內在思維的傳播性。

Illustrated Book是指,有插圖的書,意指一本厚厚的書,裡面有多張插圖,圖文並非完全連結,和每頁插圖具連貫性的Picture Book(繪本)不同。

插畫的功能

‧詮釋或加強文本的主題內容。
‧應用於文學作品,能清晰地表達故事中的場景與腳色。
‧應用於教學圖物,能將抽象概念具體化或實作的步驟圖解,而利於學習。
‧將文本的內在情感圖像化,直接與讀者溝通交流。

插畫的媒材

插畫的創作媒材是多變且多元,透過這些媒材的使用將可塑造畫面的氣氛與情感,傳達出作品的意象。意即,一媒材的使用可看出創作者如何營造與詮釋文本或創作者本身所欲表達的概念。

重要媒材

線條:「線條」是繪畫最基本的表現手法,插畫家往往利用線條的勾勒來創作出心裡想要表達的畫面,這是呈現出畫者個性與畫風的最基本要素之一。
線條的使用不只可以變換光影的明暗、物體的立體感、動態的顯現,同時可營造觀賞者對畫面空間的知覺,如水平與垂直線給人穩定感;斜線給人不平衡感等等。

其他媒材:可以是渲染表現,在線描圖形上加上單色渲染效果和以毛筆渲染出抽象效果;平面表現,運用分割、直線與色彩的反覆創造出平面與單純化效果;拼貼表現,利用圖片、照片、文字或其他材料重新組合圖面。當然還有版畫、油畫、水彩、針筆、麥克筆、日用品、數位電腦繪圖…等等多元的媒材。

插畫的構圖

構圖之於插畫家就像取景之於攝影師,如何取景、安排景,都會影響插圖所要傳達給觀賞者的意涵和情境。以下舉幾個重要的構圖要點:

構圖要點
類似構圖:藉由畫面上重複的形體或相似比例的形狀和線條,來強調主題。

視點:觀賞畫面的角度,經由透視原理來營造(包括單點透視、兩點透視等等)。
視點的取決亦會影響主題的呈現,例如單點透視的中心往往是主題所在。

圖地關係:指人類的視覺會把視覺對象從背景浮現出來,浮現出的即為圖,其餘的周圍背景稱為地。依照王秀雄的說法,下列有幾點要素易成圖:「小面積的、居於下方的、對稱的、凸的、單純的、水平或垂直的,及具有動感的。」按圖地關係,「圖」常常即為一插圖中的主題。

均衡:可分為對稱與不對稱,對稱均衡就是一軸線下畫面兩邊的均衡;不對稱均衡是左右物體在不對稱的情況下又達到均衡的效果。

對比:可以是顏色的對比或是比例大小的對比,視覺上造成一種反差效果。假設要呈現出衝突與對立美感的主題,即可使用此法。

動勢:指的是人的視線在畫面中的走向,動勢的設計會有引領觀賞者走入主題之感。由於閱讀西方文字的方式是由左至右然後由上至下的模式,因此動勢的安排最好依照「Z」字型的法則,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

留白:源自中國水墨畫,能營造出想像與意境的擴充,亦是圖地關係原理的應用,能讓畫面具有穩定感。

參考資料

徐素霞,插畫─獨立而完整的藝術,出自《雄獅美術》。1996年,第302期:11-20頁。
王秀雄。《美術心理學》。台北市:高寶出版社,2002年:ISBN 9570003316。

黃沛文,《民87-89年自由時報花編副刊「自寫自畫」圖畫作品風格研究》,屏東師範學院視覺教育研究所。2002年。
美國,珍‧杜南 (宋佩 譯)。《觀賞圖畫書中的圖畫》。台北市:雄獅美術出版社,2006年:ISBN 9574740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