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18日 星期一

美國幫派刺青圖鑑

PL99 美國幫派刺青圖鑑

(訂價1130元 600g)

27.5×21.5cm,165圖文頁;刺青在台灣成為青少年流行時尚之一;本書為美國治安官員根據各種刑案調查與心理輔導實例所著,探討街頭幫派刺青圖案的特徵上所代表的不同地域、族裔之區分,如:東岸與西岸款式的差異、黑人與華裔幫派喜好的刺青風格;幫派輩分順序以及背後所傳達的個人心理意識等現象;書中並以相片與圖繪介紹各種刺青樣式供愛好者以及刑事偵查之參考。

美國德州→刺青藝術復興節

美國德州「刺青藝術復興節」很勁爆也很學術
 ETtoday 2004/01/12 10:02 記者劉學安/編譯

刺青藝術復興節,美國德州熱鬧登場,各式各樣的圖案盡出,不乏也有花的圖案。






刺青總帶給多數民眾放縱不羈的印象,不過一場「刺青藝術復興節」,目前在美國德州熱鬧登場。除了有來自全球的刺青大師,齊聚一堂外,還舉辦多場刺青研討會,希望擺脫民眾對刺青的刻板印象。



一年一度的刺青藝術復興節,本週開始在德州奧斯汀盛大舉行。數以千計的民眾,擠進琳瑯滿目的會場,希望嶄新的一年裡,能有與眾不同的勁爆造型。

無論是人型、花繪,還是幾何圖樣,來自全球的刺青大師,紛紛展現精湛的技藝,讓死板的造型,也能流露出栩栩如生的活潑樣貌。
刺青藝術復興節,美國德州熱鬧登場,刺青師無不使出渾身解數。


在搖滾樂的扮襯下,喜好嘗鮮的民眾不斷湧入會場,氣氛熱鬧非凡。而這次的刺青藝術復興節,除了將舉辦傳統的刺青比賽,更有多場學術界的刺青研討會,讓有興趣的民眾深入探討刺青藝術的文化與歷史。


刺青藝術復興節,美國德州熱鬧登場,各式各樣的圖案盡出,不乏也有女人頭的圖案。
 資料來源:http://www.ettoday.com/2004/01/12/742-1571452.htm#

刺青方面之名詞解釋

●身體意象

Banfield 和McCabe(2002)發現身體意象的概念複雜多面,有個體的知覺、情感、認知和行為層面,這些層面受到身體、心理、社會因素的影響。
首先,在知覺層面,身體意象被視為個體內心對自己外在身體形狀、大小、曲線的知覺。個體在建立對自己身體各部位的認識以及身體各部位間的關係時,這些想法會受到個人因素、生物特質、過去經驗、文化與社會價值影響。
其次,在情感、認知層面,學者Thompson 和Psaltis(1988)的研究發現個體主要是受到重要他人的影響,由社會互動中逐漸產生對自己身體外在形象的看法與關注。故身體意象的形塑受到周邊文化社會的影響極大。
再者,身體意象可說是生理的自我概念,為青少年發展中之自我建構的首要部分,其與自我認同、自我形象有密切的關係並對個體之行為造成影響。
另外,身體意象相關研究包含醫學、衛生教育、公共衛生(含衛生福利流行病學)、教育、家政、輔導、心理、青少年及兒童福利、護理、體育、廣告、新聞等領域;且多與其他主題並列研究,如飲食行為、減重行為、運動行為;以及影響個體對身體是否滿意之心理因素如自尊、自我概念等。
多數研究探討青少年身體意象在生理與心理兩方面問題,反觀,對身體意象與青少年次文化之關係議題並未做探討,故本研究就青少年次文化對其身體意象之影響進行剖析。

●青少年次文化
青少年為了滿足生理與心理的需要,有一套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包含生活型態、價值觀念、行為模式及心理特徵等。這些不同於成人文化的次文化表現於青少年的服飾、髮型、裝扮、語言字彙(俚語或暗語)、娛樂方式和行為態度上,我們稱之為「青少年次文化」。

青少年的次文化特徵歸納有以下六點:
1.意志高張的自我文化:青少年表現出對父母師長的不信任及對尋求獨立的強烈渴求,處處與成人唱反調。
2.成群結隊的朋黨文化:依據艾瑞克森的心理社會危機論青少年發展團體認同中注重忠誠,然而對他人的忠誠發展不當則易形成幫派,因為人多勢眾有所依賴,易造成犯罪行為。
3.獨樹一格的流行文化:為了在同儕中受到讚美,彰顯自己的與眾不同,青少年花費心思講究外表的打扮,刺青、穿耳洞、穿鼻環、染髮、接髮、甚至彩繪指甲,無一不是刻意凸顯自己的特色。
4.澎湃激情的偶像文化:哈「日」、哈「韓」風流行,青少年花費大量的金錢與時間蒐集偶像明星的照片及週邊產品,將自我中心投射到影星身上,幻想自己是舞台上人人注目的明星,求得心理的滿足。
5.幻想世界的虛擬文化:電腦及電玩的普及、漫畫書的充斥,使青少年借由圖形及感官刺激的變化來取代傳統的文字符號。一項東森民調中心執行的「青少年流行文化」調查,證實有67.9%的年青人每天上網超過一小時,其中13.8%甚至超過四小時,有將近七成的青少年利用網路聊天、收發信件,顯示網路已經成了年青人重要的溝通管道(聯合晚報,民國92)。青少年活在虛幻的網路世界中,甚至以欺瞞的身份與人交往,無法以真面目、真性情示人,生活在與現實世界脫離的虛擬世界中。
6.抽象難解的流行語文化:青少年彼此之間的流行語,成了辨認「世代」的標誌,「洗眼睛」、「圍爐」、「烏魯木齊」、「烏龍茶」、「甘乃迪」、「柯林頓」、「陳水」都各有其代表的他意,有國台語混雜、英日文湊合的,不管是戲謔的、低俗的還是押韻而具創意者,青少年以此溝通明顯與主流文化做出區別。

●刺青文化
刺青係以針刺破皮膚,再塗上顏料,使身上留有永久性的圖案。以文化人類學的角度是指在人的皮膚上,留下永久性的花紋,用來美化身體。幾乎所有的民族都有或曾有過紋身的歷史。
青少年會藉由塑造和改變身體外觀,達成或維持某種身分認同,其在身上刺各種千奇百怪的圖案來顯示自己與眾不同,也意味其深刻的自我認同之改變。

●圖騰藝術與符號
紋身與圖騰崇拜的關係密切,圖騰崇拜者以紋身的方法把崇拜的圖騰形象刻畫於肉體之上,冀其靈魂附於自身,而受到庇護。從符號學的角度來看,刺青成為流行時尚媒體的符號。

●涵化理論
傳播媒體具有之社會功能角度,探討其對青少年偏差行為所產生的影響,強調電視為閱聽者所建構之社會真實,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Gerbner & Gross, 1976)。
媒體資訊扮演著傳播與流行的角色,對青少年身體意象之影響係為滲透式、讓閱聽者毫無理由、無目的無存疑的盲目接受。

●青少年與認同
現今的青少年族群中,有他們自己流行的一些言語、歌曲、服飾、觀念。他們在一起時,彼此行為的影響,反而比家長教師更大,青少年本來對他們自己次文化就有認同的傾向,如果主文化對他們要求太嚴,使他受到挫折,他會放棄向主文化的認同,轉向投入次文化。
青少年藉由同儕順從行為增進自我概念,並獲得自我認同。其所屬團體愈具獨特性(如嘗試刺青行為),愈能滿足青少年在家庭中所得不到的自我肯定需求。

●觀察學習
班都拉認為青少年透過觀察歷程就能進行學習,並不需要個人親自體驗並直接受到獎懲,經由觀察學習,觀察者「模仿」了被觀察者的行為表現,編碼貯在於個體內部,進而顯現相似行為,此種觀察學習歷程可稱為「模仿歷程」。青少年們因為偶像崇拜而開始注意偶像的所作所為,並以象徵性的形式,如︰將身體刺青輸入到個人的自我系統中,青少年們透過傳媒的再生過程,重新獲得象徵性符號,仿效與偶像相似的行為,而顯現出與偶像相似的行為時,外在的增強即可能發生,「觀察」與「模仿」是青少年刺青行為形成的根源。

刺青究竟是藝術還是身分的象徵?刺青已經成為青少年流行文化的一環,對他們而言,刺青也許是一時的好玩,具爭議性,不過它也被視為性感和時尚的象徵,尤其在好萊塢明星、運動明星的帶動之下,刺青也成為了流行次文化,包括最近緋聞吵得熱騰騰的安潔莉娜裘莉,足球金童貝克漢等人都是刺青族的偶像代表。

Movie→刺青

刺青          導演 周美玲                 攝影 劉芸后
 演員     角色  背景
楊丞琳 小綠  白天是學生,晚上是視訊情人。表面看來膚淺的女孩實則內心複雜。
梁洛施 竹子 刺青師傅。因為地震的意外而將自己的內心封閉起來。
陳意涵 真真 竹子的初戀情人,竹子傷痛的一段過往。
是元介 阿東 小混混,常找竹子刺青,希望藉由刺青而獲得力量。
沈建宏 阿青 竹子的弟弟,因為地震而失去了有關家的記憶,患得解離症。
謝秉翰 大宇 網路警察,喜歡上當視訊情人的小綠。
米七偶 竹子的師父 應竹子要求在她的手臂上刺下彼岸花刺青,並傳授竹子刺青技術及真義。


宣傳與票房

票房表現部分,在電影上映前,導演及演員即到各地進行密集宣傳,加上電影主題與演員陣容搭配,吸引不少注意。台灣在2007年3月30日上映後,第一個星期即開出440萬新台幣的票房佳績,隨後在口碑及媒體持續宣傳下,台灣票房不久超過1000萬。到一線電影院全部下片為止,大約有1420萬的票房成績。香港在4月12日上映後,也開出不錯的成績,至一線電影院下片為止,共累積超過315萬港幣,以匯率1:4.26換算後,香港票房也超過1300萬新台幣。刺青成為少數能在台灣和香港票房都超過1300萬的台灣電影。

電影配樂

由台灣後搖滾樂團甜梅號(Sugar Plum Ferry)吉他手昆蟲白(insecteens)擔綱製作,收錄昆蟲白、陳建騏、張見宇為《刺青》所創作的十六首配樂作品。主題曲「小茉莉」(作詞:林書宇 / 周美玲,作曲:昆蟲白)於2007年入圍第44屆金馬獎「最佳原創電影歌曲」。

得獎紀錄

2007年柏林影展 入圍電影大觀(Panorama)單元、獲同志電影「泰迪熊獎」

分享
每個刺青都有一個故事,刺青這部電影藉由探討刺青背後的動機,來處理邊緣問題。
這個明確的核心讓整齣劇的架構十分堅固,如花一般的盛開,也開出國片好票房。不脫國片喜愛探討邊緣的調調,用了絢麗的色彩裝飾了低霾的黯沉,讓片子一高一低的氣壓及靜動間的節奏變成一種舒服的呈現,淡化悲傷與哀愁,讓片子輕盈許多,一改國片陰鬱的色調。
故事其實很簡單,就是竹子的美麗與哀愁,她這一路走來的點點滴滴以及小綠的幻想與真實,她的念念不忘。這也是一個忘記與記得之間的徘徊,竹子的過去太苦澀,因此他選擇部份遺忘,她弟弟-阿青,更是拒絕記得任何事情。小綠則是一個高反差,她不僅對真實的過去念念不忘,更熱衷製造虛擬的記憶。但整部片的重點還是在探討刺青背後的動機,因此有阿東這個甘草人物,一方面用來增加果,一方面也帶出主題。
但也就使得被大肆宣傳的小綠和竹子的愛情故事交代的不夠深刻,讓人有種莫名的失望,對於兩個人到底怎麼在一起充滿疑問,總覺得應該再多拍個30分鐘,將兩個人的故事最更多的描述。
楊丞琳的超人氣v.s梁洛施的帥氣,導演太會選角了,由可愛的承琳飾演天真熱情的小綠,讓成熟的梁洛施扮演寡言冷調的竹子,兩人的搭配與演技都讓人驚艷。承琳一改過去形象但仍不失可愛的搔首弄姿,是一個很特別的畫面,在外顯的放蕩行為中呈現著內在天真的本質,成功的塑造出一個會讓大宇喜愛的小綠。整齣戲承琳大多是一種外顯直接的表演,而Bella(梁洛施)則多是內心戲的表演,將竹子的內斂、掙扎、矛盾、猶豫、掩飾等情緒精準的表達出來,她真的很會演戲。其中有一段小綠執意要刺青,一個前進一個後退的那場戲,感覺挺好笑的,竹子被逼到牆邊顯得手足無措。
我對竹子的妝扮印象深刻,刺青店裡的帥氣、院子裡卻又是一個美艷的竹子,我不太清楚導演這樣的安排想強調什麼,但竹子戴無框眼鏡之後的專注感大大的提升,也增加了剛毅的線條,讓竹子挽起頭髮的樣子更man。年輕竹子青澀的感覺,演的最自然,讓我想到”逆女”中她和她的初戀情人片段,感覺有似曾相似。
竹子的人生滿沉重的,除了一連串的意外之外,她壓抑的個性也塑造了她的宿命。在看到阿青出事昏迷的時候,就覺得竹子的情路還真坎坷,難得跟小綠在一晚就出事….,但之後的結局草草收尾,轉變太快了。而大美好的結局,讓竹子失去再抉擇的機會,看不出她是否願意改變看待愛情的態度。
整體來說就是微笑與感動的交織,有很多讓人會心一笑的畫面。可惜最後竹子的簡訊,小綠昂首的步伐,刺青店的等待,讓人得不到結局的滿足,有一種怎麼這樣就沒了的失望。但是不得不承認這是一個好的結局,無論他們是要繼續還是重新開始還是……都充滿無限可能。最後不得不說這一部輔導級的電影,很乖,連床戲都只有激情親吻的鏡頭,比起”面子”大膽的床戲,是差很多。

2010年1月17日 星期日

About Don Ed Hardy


Don Ed Hardy的傳奇性就更不用多說,他許多的紋身藝術作品甚至被紐約、舊金山等等大城的博物館所蒐藏。

他在1973年到日本去,向Horihide學習傳統的日式刺青,之後就把她所學的日式刺青技術再加上他原有的美式風格,因此才造就了現在偉大的刺青大師。



Christian Audigier在2004年買下Don Ed Hardy作品版權後,將富有東方色彩的紋身融入到設計中而成的街頭潮流品牌。將紋身藝術引進時尚,注入復古PUNK元素及街頭文化,重新定義了“街頭時尚” (Street Fashion),把Ed Hardy 塑造為極具美國精神的品牌。
Ed Hardy服飾經常使用一些刺繡、水洗、潑墨等技巧,營造出頹廢糜爛的感覺。
因為T恤本身已經很引人注目,所以只需要搭配一條簡單的牛仔褲或者窄褲就很有型了。
網帽更是受到廣大明星的歡迎,王力宏在蓋世英雄專輯裡面的那頂就是Ed Hardy所設計的,因此一推出即受到大眾所喜愛,繡有刺青圖騰的棒球網帽更是成了具有收藏價值的熱賣商品。好萊塢眾多明星,如奧斯卡影帝阿德烈·布魯迪 (Adrien Brody)、小甜甜布蘭妮·斯皮爾斯 (Britney Spears)、韓國少男殺手寶兒 (BoA)、帕麗斯·希爾頓 (Paris Hilton)、大衛·貝克漢姆 (David Beckham)、傑西卡·奧爾芭 (Jessica Alba),瑪麗亞·凱莉 (Mariah Carey)、伊萬·麥克格雷 (Ewan McGregor)、饒舌天王Coolio、亞瑟小子 (Usher Ramond)、滾石合唱團Rolling Stone、新好男孩Nick Carter,都是Ed Hardy 的超級粉絲。


傳奇刺青大師& 牛仔褲之王→Ed Hardy

Ed Hardy
創立於2005底的Ed Hardy由有「King of Jeans」之稱的設計師Christian Audigier非常欣賞紋身大師Don Ed Hardy所創作的紋身圖案,於是買下其創作版權,將這位紋身教父天馬行空的意念,帶到時裝世界,推出名為Ed Hardy的服裝系列。
現年四十五歲的Christian Audigier,十九歲已被《Sportswear International Magazine》冠以「牛王」的稱號,過去曾於多個潮流品牌任職設計,包括Levi's、Lee、Diesel、Bisou Bisou及Fiorucci,在時裝界十分吃得開。二○○四年,Audigier決意推出自家服飾系列,設計路向以美國年輕人及二手服飾為靈感,產品以T-shirt、拉鏈外套、牛仔服飾等便服為主,還有鞋類及銀器首飾等配件;然後再將紋身教父Don Ed Hardy的精采紋身圖案融入,系列亦順理成章名為Ed Hardy。
Don Ed Hardy的紋身藝術被紐約、舊金山等世界各大知名的博物館展示及收藏;Christian Audigier則是前Diesel、Levi's、American Eagle Outfitter與Von Dutch的設計師。當紋身教父遇上牛仔天才,兩位大師的合作重新定義了「街頭時尚」(StreetFashion),大膽的創造出極具美國精神的品牌特色。


專門以骷髏頭、刺青、摩托車、和復古感為設計主題的品牌, 2005 年開始爆紅。Don Ed Hardy所創造出獨一無二的刺青紋身圖案,加上其設計師Audigier 本身熱愛的龐克搖滾的元素震撼了整個流行服飾界。不論是洛杉磯、紐約、邁阿密、巴黎等時尚地,都輕易可見Ed Hardy的蹤影。
Ed Hardy對於國人來說可能是一個比較陌生的牌子,但是在美國來說這個牌子無疑代表了一種“街頭華麗風”文化,通過閃鑽、tattoo等元素的運用,就是想要告訴人們,快來朝聖這種華麗街頭風!把這些刺青穿在身上,但是同時免受皮肉之苦。
      

說到這個足以代表美國刺青文化的一個品牌,就不能不提到其品牌設計師 Christian Audigier以及傳奇刺青藝術大師Don Ed Hardy。
Christian Audigier曾經是許多品牌的設計師之一, Levi’s、Fiorucci、Diesel、Bisou Bisou、American Eagle Outfitters、Naf Naf、Kookai、 Liberto、Lee 和最近的 Von Dutch,都曾經有他出色的作品。 他更有一個響噹噹的稱號 "King of Jeans" 。
甚至已經過世的 "King of POP" 偉大的流行之王麥可傑克森也跟他一起合作過服飾的設計唷!

刺青 典故 流程

●刺青典故

刺青起源係每個民族在進化過程中,用刺青來區分敵我,等到有衣服穿後,就用衣帽區分敵我而取代了刺青,刺青功能雖改變了,但仍繼續遺留在人類社會由中。
        例如女仕們的紋眉、紋眼線都是刺青,歐美國家更把刺青當成「人皮藝術」看待,我國因在春秋戰國與秦、漢交替之際,有所謂的「鯨刑」做為懲罰犯者的記號,因此國內部分民眾仍存有刺青等於不法的陳腐觀念,其實大可不必如此,應從正面觀點看待人皮藝術。
        在地球悠遠的刺青文化中,最發達的刺青是古埃及國,而羅馬帝國及阿拉伯古國則用來標示犯人或奴隸,所以紋身是有歷史的。早期在世界各國刺青被用在黑社會象徵地位的圖騰,即時源自於古代的刺青觀念。

流程
紋身師下一生的工夫所作的紋身作品與在畫布、絹等畫下的圖面大不相同、由於素材係有生命的人体皮膚、紋身的藝術必是與紋者的身体同時腐朽、大多數的刺青師都會先把要刺的花樣外形畫出來、誏接受刺青的人有機會對圖樣有個大概了解、不滿意可一再溝通修改‧選定好圖樣後‧紋身師會把圖樣作成轉印紙、刺青師會先用消毒藥水擦拭要紋刺部位(也有刺青師是用手繪的方式把圖案輪廓直接描繪受紋的部位)塗上轉印膏後把圖案印上、紋身師把三或五針的針尖伸進色料杯中‧把墨水沾在針上開電鬥、做第一個步驟(割線)針尖快速地在皮上運行、感覺上、多少有點像抓搔‧或是針刺、對某些人更像是酥癢的感覺、不會令人不舒服,對另一些人來說‧則是痛、大多數是兩者的綜合、每個人的反應都截然不同、而紋身師不是蒙著頭幹、針頭上的壓力就是響導、刺出的線條絕不會歪、許多人相信、刺青會流血、可是、當然不是沒有、這種情形極為少數,而且這都是因針不利或技術差勁使然、大都是業餘者所造成、當外廓完成、初期紋飾就豁然出現在眼前。
第二步驟是上色(打霧)這個就用多針頭、有單排針、雙排針、狐形針或圓針從五到三+一都有、視圖案所須而定、而割線要是痛苦的話、這是最不痛的步驟、紋飾上的著色是費時較長的過程、當然也要看圖樣的精巧與否、當紋刺完成時、紋刺的部位會痛、不能摸、特別是穿脫衣服時、這種痛會待續將近廿四小時、當然洗澡擦身都不能碰到肥皂、好誏其癒合、然後一天天地減輕痛感、直到一星期後、一點感覺也沒有了、在刺青時、印象最深刻的自是紋身機所發出的嘎嘎聲、痛楚、以及對一個嶄新的收獲所有的滿足,刺青師來說、通體的舒適和無瑕感,自不在話下、最重要的是一項需要技巧的作品出現在眼前、滿足刺青師的成就感、刺青師的職業通病(腰酸背痛)也會拋於腦後。

名片視覺設計→手工香皂


符號學分析電影→心中的小星星 Taare Zameen Par

心中的小星星 Taare Zameen Par


從符號學的方法舉例說明電影中具象徵隱喻與換喻(轉喻)的場景與符碼

動機
心中的小星星是部以小孩為主軸的電影,或許並不稀奇,原以為是部沉悶的印度片,但因為劇情越演越入戲進而留下深刻的感動、與淚水,整出片拍的誠懇又細膩,不禁動容,在現今的教育體制下,有多少的學生是被埋沒的、填鴨式的考試制度,打壓了無數的青春與希望,有些學生選擇用激烈的方式抗議、 有些則默默無視忽略自己的感受,因為看不到希望的出口,內容不流於說教,而是讓我們跟隨電影的劇情中自然有所啟發跟獲得,電影的配樂非常好聽,讓我對印度寶萊塢歌舞的刻版印象有所改觀,值得大家一同觀賞。

上映日期:2009-03-20
類  型:劇情、溫馨/家庭
片  長:2時42分
導  演:阿米爾罕(Amir Khan)
演  員:阿米爾罕(Amir Khan)
發行公司:海鵬
官方網站:http://starsonearth.swtwn.com/
                   http://blog.sina.com.tw/staronearth

導演基本資料與風格

寶萊塢「異類」阿米爾罕(Aamir Khan)《心中的小星星》
外型陽光、瀟灑俊秀的阿米爾罕(Amir Khan),是印度首屈一指的大明星,他不但與《寶萊塢生死戀》(Devads)沙魯克罕(Shahrukh Khan)、「寶萊塢壞小子」沙曼克罕(Salman Khan)並稱為印度的「3K天王」,更因拍片嚴謹、質量俱佳,而備受影評與觀眾大力推崇,堪稱是寶萊塢最富盛名的才子影星。
阿米爾罕於1965年出生於印度的演藝世家,父親與叔父皆為寶萊塢的知名製作人,早在八歲時即應叔父之邀,在電影中客串演出。1984年,阿米爾罕以處女作《Holi》跨入影壇、卻鮮為人知,直到1988年,才因演出印度版「羅密歐與茱麗葉」的愛情鉅作《冷暖人間》(Qayamat Se Qayamat Tak)而聲名大噪,不但一舉奪下「印度奧斯卡」最佳新人獎,更自此躍為寶萊塢的一線男星,綻放他耀眼的明星風采。
80年代開始,阿米爾接連演出了多部賣座佳片,他亮眼的表現雖備受影評與觀眾肯定,卻始終與大獎無緣。1996年,歷經八度角逐失利後,阿米爾罕終於以《忘情戀》(Raja Hindustani)一舉榮登「印度奧斯卡」影帝。這部描述富家女與窮小子的愛情喜劇,不僅橫掃當年五項大獎,更因鼎盛的口碑而榮登年度賣座冠軍,將阿米爾罕的聲勢推上了高峰。
2001年,阿米爾罕成立個人公司,開始跨足影片製作,首部作品《榮耀之役》(Lagaan)即創下紀錄,成為印度歷來首部榮獲「美國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的電影。阿米爾罕在該片不僅身兼製片、演員兩職,更因精湛演技而二度榮獲寶萊塢影帝。2006年,阿米爾罕再以《愛在灰飛煙滅時》(Fanaa)驚艷影壇,除了再奪「印度奧斯卡」影評人大獎之外,海外票房更是一舉打破阿米爾罕歷來紀錄,創下極驚人的賣座佳績!
阿米爾罕雖被視為印度影壇的票房保證,然而嚴謹的他卻向來以量少質精出名,並力行不軋戲、絕不同時接拍兩部電影的原則。他的堅持,使他成為寶萊塢裡的「異類」,卻也深獲影評人與電影公司的大力讚揚,而他首度執導的電影《心中的小星星》,更是因此而展現出不同於寶萊塢艷俗歌舞片的細膩情感,讓人看得笑淚交織,既歡樂又感動。

口碑鼎盛
2008年最重要的一部電影。這部電影不僅奪下「印度奧斯卡」FILMFARE電影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劇本等三項大獎,更代表印度角逐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本片劇情描述一個總是趕不上功課、飽受責罵的小三孩子,在爸媽的失望下,被送往寄宿學校就讀,卻幸運地在一位老師細心教導下,終於找回自信和自我的故事…。《心中的小星星》是由印度「3K」天王之一的男星阿米爾罕首度自導自演的新片,它不但成功呈現出小孩子快樂多姿、充滿童趣的異想世界,劇情更是誠懇細膩,讓人在歡笑之餘也同時感動不已。尤其片中不時出現的精彩音樂和可愛動畫,在在都贏得了觀眾的心。
由印度寶萊塢天王阿米爾罕(Aamir Khan)所執導的電影《心中的小星星》(Stars On Earth),最近在美國再掀風潮。拜《貧民百萬富翁》(Slumdog Millionaire)榮獲了奧斯卡最佳影片之賜,一些訝異《心中的小星星》已在美國作limited上映的美國觀眾,已向導演阿米爾罕表示,將力促這部百分百由寶萊塢拍攝、更具社會教育意義的電影《心中的小星星》,在美國以美語版本重新推出。
《心中的小星星》之前在美國推出時,僅以少數家重點戲院方式上映,但由於之後它在印度創下高達六億台幣的票房,並代表印度角逐奧斯卡最佳外語片,自此引發了國際的注目。去年底,寶萊塢男星阿米爾罕因此獲美國慈善團體邀請,赴西雅圖出席一場《心中的小星星》的電影特映會。但當阿米爾罕抵達後,才知他是受到「IDA國際閱讀障礙協會」(International Dyslexia Association)的邀請,而讓他更感意外的是,當《心中的小星星》映畢時,全場數百名的協會成員竟都起立為他鼓掌,而每個人的臉上也都掛滿了淚水,讓阿米爾罕在震撼中帶著無限的感動,當晚的西雅圖之夜,竟讓他感動到失眠。這場西雅圖之行的影響所及,竟是使這些協會的熱心成員,決定力促《心中的小星星》在美國推出美語版本上映,讓更多的觀眾能夠看到。
扮老師太傳神《心中的小星星》男星阿米爾罕「芝麻街」相中阿米爾罕同時導演《心中的小星星》,並在片中飾演改變男孩伊翔一生的美術老師,他不但戲外能讓孩子們聽話拍戲,戲裡也真的和他們打成了一片!讓人好奇的是,這位一向拍慣了古裝大戲,總是飾演英雄人物的寶萊塢天王,為何會突然「轉型」,拍攝這樣一部關於親子教育和師生關係的電影?原來阿米爾罕有兩個正值學齡的心肝寶貝,和孩子的相處不僅是他拍片之餘的一大樂事,也為他帶來了不少啟發。因為他發現每個小孩的資質都很不同,即使來自同個父母、同個家庭,也沒有一模一樣的孩子。這促使他拍攝《心中的小星星》來提醒父母和老師,重視並尊重孩子們的差異性。
為了拍攝《心中的小星星》,現年44歲的阿米爾罕可是吃足了苦頭,他不但得學習流行舞步,更得在片中大唱RAP,來演出這位深受孩子們歡迎的麻辣教師。不過所有的辛苦都很值得,《心中的小星星》不僅讓他奪下「印度奧斯卡」最佳影片、導演大獎,還多提名了一個最佳男配角,讓他十分開心。他甚至還因此被印度「芝麻街美語」的相中,邀他和片中的天才童星達席爾‧薩法瑞(Darsheel Safary)一同來代言,使阿米爾罕意外搖身成為目前全印度最夯的「老師」!

運用符號學分析

隱喻部分
一開始快節奏的動畫創意十足 (隱喻伊翔天馬行空的想像力鋪陳出影片的核心) ,生命本質的純真、夢想與感動都在畫裡呈現。
它的架構很簡單,是一部很有內容且會帶來許多思考的電影,一個特別的小男孩,喜歡畫畫,愛做夢,和一般的孩子不同,不喜歡學校的制度和唸書,總是不按牌理出牌(隱喻他被視為壞學生),一幕在和鄰居玩街球遊戲的畫面,(暗喻伊翔對方向、有很多的心情卻不會表達),家人不去了解他,反而用強迫的方式,越是打壓,他的反抗性就越強,造成反效果,被送到寄宿學校的時候,(隱喻家長已經放棄對伊翔的管教)。
老師對父親說,如果我們砍要一顆樹,我們不需要拿斧頭,我們只要每天不斷在樹的旁邊,指責、數落、抱怨,過不久樹就會枯萎。(隱喻伊翔父親用言語在謀殺自己的孩子)。

轉喻部份
一本畫有伊翔及家人的漫畫。
伊翔利用一種快翻式的漫畫表達他即將離開父母,父母即將拋棄他。
尼康老師畫伊翔的笑臉。
老師在美術比賽時,將心中所希望看到的伊翔,畫出來,希望看到伊翔真正開懷的大笑。
最後一幕,伊翔飛奔跑向老師懷抱
伊翔終於可以回到父母及哥哥身邊,因為他學習進步神速,當老師在跟父母告別時,說了~伊翔是個好孩子,好好照顧他,看著伊翔的笑臉~老師非常感動,離別時伊翔衝下車投向老師懷抱,伊翔完整的表現他終於是健全的了。

小結
不論年齡、身份、背景,我們來到世界上,總是汲汲營營地尋找瞭解我們的人…
襁褓中時,我們希望那是母親;唸書後,我們希望那是老師;
青春期時,我們希望那是父母;長成後,我們希望那是戀人;
結婚後,我們希望是那位人生伴侶,然後永遠相守直到老去。如果沒有在適當的時機遇到適當的人呢?
你我是不是就會像片中的伊翔一樣,將自己關閉不再去探索世界,覺得自己孤立無援,對一切感到絕望…。
而如果在適當的時候遇到了對的人呢?
或許我們也有未被發現的天賦,也有深藏的潛力,正等待著被別人或被我們自己發現…。

「每一件事物都有裂縫,因此才會有光射進來。在生命的裂縫中我們看到光…」--李歐納‧科恩。

影像研究專論-符號學汽車廣告分析



●分析動機

把目標設定在汽車廣告,來談汽車廣告裡觸及的符號(1),和廣告營造空間中的性別角色意義,電視廣告不勝枚舉,從性別意涵強烈的內衣廣告到看似中性的人壽保險廣告,如細心檢視都可以從中發掘出有趣的符碼(2)。
汽車,是一個運輸工具,一個被賦予極強功能性的物品;但是透過廣告的轉化,使其文化意義更深層;它成了一個移動性的空間,個人形象的展現,社會價值的表徵;隱喻出一種氣氛,表現在家庭意象上,它是一個被文化標幟出的符號和空間,關乎性別和階級的象徵意義。
在觀看汽車廣告時,廣告中性別角色的呈現和自己現實生活產生對話:廣告中營造、引用的空間,和我們周遭世界的空間存在著某種關聯,而性別是重要軸心。看廣告已經不單純地只是看商品的使用價值,如汽車的車廂內部、性能配備等,也看到它極欲傳達的觀念想像或附加價值,我們從小耳濡目染的香車美女,到現在大家常掛在嘴邊的個人魅力、放輕鬆做自己….等。以及關於一個「成功人生」的種種標語,不諱言的,汽車廣告似乎已經被催化建構出一個「完美人生」了。
(1)在符號學(semiotics)中,意義的最小單位為符號(sign),若詳加解釋,符號是由能指 (signifier,或作「表意碼」(Jhally,1987),即影像、物體或聲音本身,為符號中的實質形式)和所指 (signified,或作「被表意碼」(同前),即符號指涉的意義和其所表示的概念);符號學即在研究符號的傳播方法、使用規則及意義創造等(Seiter;張恩光 譯,1991)。
(2)符碼(code)是一個文化或次文化成員所共用的意義系統,由符號和慣例規則共同組成,以決定符號在何種情境下被組合使用,進而形成更複雜的訊息(Fiske,1990)。
●分析目的
我們所居處的空間中充滿性別的符碼,從廁所門板上所用的「煙斗」和「高跟鞋」等性別化的圖像,到持家、照顧孩童的母親角色,和手握方向盤、在街道中來去自如的成熟男子;透過家庭、職場、街道,我們所生活的每一處,都被賦予了性別上的意義,同時建構、區分著當中的差異所在。換言之,我們所生活的地方是一個被性別化的空間。
電視廣告作為時下媒體的熱門寵兒,其中所隱含的性別迷思其實不斷在深化一般人的觀念與想像。而廣告所營造的,是經由影像和聲音符號所再現的一個場域,我們從現實生活中汲取元素,或自廣告創意者的腦中創造想像。amyway,這都和我們生活的世界產生連繫,並且,那是個被性別所滲透的空間,符號則作為其中的中介所在。例如,我們會把廚房、家庭和女性作連結,而托兒、家務勞動便成為這些活動場所中女性從事的工作;而把辦公室或其他公共空間和男性共同想像,將工作或移動上的優勢劃歸男性所有。同樣的,以汽車這個載具而言,社會結構也把關於能力或性別化的特質與「物」作連結,物的設計隱含了使用及消費的場所,如公/私領域的分別,而這些場所和商品本身也都意含了階級或性別的意義(Goodall,1991)。汽車在今日成為一個日常移動的必需品,中介了男/女性在空間中移動的能力強弱,那不僅關於駕車技術,也和整個大環境的安全需求或權力掌握相關。當社會結構和文化在我們一出生時即加上性別的區分後,附隨其上的兩性氣質也影響著男/女的日常行動;不只如此,我們所生活的空間,使用的物品工具,甚至社會加諸於兩性的凝視和觀看也強化了所謂的性別分工。被認知為天賦的性別刻板印象,透過社會價值觀不斷複製和深化,造成了我們對性別的期待。本研究以汽車廣告為文本,將其中具有敘事特性的廣告作為分析母體,透過文本的符號學分析,探討當中符號所存在的隱含義和意義的傳達。

傳播符號學-利用雅各遜模式分析Chanel廣告

●探討動機

2009年,Chanel換了新的形象和代言人,是由真正的法國女孩 – Audrey Tautou和模特兒Travis Davenport,一起演出像小電影的電視廣告。
廣告雖然只有短短1:25分,卻是投入了許多的心血。
2009年五月五號,也是Chanel No. 5滿88歲生日的那天,廣告將在網路首播。電視廣告的首播會在美國,分別會有剪成60ˋ45ˋ30秒的版本。
許多的香水廣告強調的是個性ˋ性感ˋ感官ˋ強烈分明的瞬間,少有像Chanel用一個故事去說一個香水的概念,所以將此廣告帶入傳播符號學裡
的雅各遜模式,一窺究竟。


探討目的

● 熟讀雅各遜模式,充分運用在分析2009 No.5 Commercial名為《午夜列車 Night Trian》
   香水小電影。
● 透過解讀,更了解廣告中不為人知的涵義。
● 敘述 No.5在執行雅各遜傳播行為的六個要素。

2010年1月12日 星期二

柯侑佳的新型專利申請書

申請人:柯侑佳
申請名稱:多功能置掛架
申請日期:99年01月08日
申請案號:99200**3
●中文新型摘要:
本創作係一種多功能置掛架,乃使吊衣架得更佳實用功效;
主要係:一中空之主桿設有數根腳桿、分支桿,主桿並設有剖槽、
及可重複打開、蓋合之封蓋,而可由剖槽置入錢幣,形成可供收集
錢幣之功能,分支桿可供吊掛衣服,腳桿設有數根較短之叉桿,而可供掛置
較小之物品,因此,本'創作可多種物品、錢幣放置之多功能功效。
●新型說明
【新型所屬之技術領域】
本創作係一種多功能置掛架,乃使吊掛衣服知置物架得具有放置錢幣、小體積物品
之多功能效。
【先前技術】
查,習知衣服置掛架之結構,大體如圖一所示,係依主桿1下端固定於底座3、上端
設有分支桿2,供掛衣服。
【缺點】
1.只能做為吊掛衣物,無其他功能。
2.衣服吊掛於分支桿2時,會向後端滑動而擠在一起、或向前滑動而掉落。
【新型內容】
本創作即是為了改善上述習知之缺點,主要創作為:
1.將主桿設成中空狀,具設有剖槽、可重複打開及蓋合之封蓋而得供放置錢幣,
   解決錢幣累積之問題。
2.設有數根腳桿支撐主桿腳桿並設有數根叉桿,而可供吊掛衣服、小體積物品且可防止
   物品滑動之功效。
【申請專利範圍】
1.一種多功能置掛架,係依主桿下端具有數根腳桿茄主要特徵在於:
  主桿設有中空狀,並設有剖槽,底部設有可重複打開、蓋合之封蓋,得由
  剖槽投入錢幣,形成主桿可供放置錢幣之多功效。
2.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多功能置掛架,其中,該腳桿設有數根叉桿,
而得供吊掛物品、並阻止物品滑動之效能。
【圖示】

◎申請專利◎

之前提到過的傢俱設計→衣帽架,目前正在申請專利中。

如何申請專利?
誠如上述,吾人可藉由專利之申請切入市場,亦可藉由專利之申請而主導市場,而如何申請專利卻休關吾人是否能真正能切入市場或主導市場,凡欲申請專利者不可不察!
申請專利是一回是,獲准專利與否又是一回事,而所獲准之專利能否保護到發明或創作的精神更又是另一回事,三件事絕不可混為一談。
申請專利事實上很簡單,只要申請人在屬地國度(例如在台灣)有居住所,任何人或公司都可自己提出申請。若申請人在屬地國度(例如台灣人去美國申請,或美國人來台灣申請)沒有居住所,則可透過專利事務所(例如本所)代為申請。而一般在屬地國有居住所的人當然也可以委託專利事務所申請專利。
專利能否獲準直接關係到發明創作本身有沒有專利性,只要依照專利說明書的格式,寫明發明內容,申請專利範圍及繪製圖示等,應可取得專利。所以專利的獲準直接與發明創作本身產生關聯,然而因為專利說明書的格式對一般人而言相當漠生,因此一般人要申請專利還是透過專利事務所來申請比較妥當,否則申請過程可能會不大順利。
接下來要說的是專利最重要的部份,也就是獲准的專利是否能保護到發明創作的精神。前己提及,專利說明書大致包含發明內容、申請專利範圍及圖式三部份。
發明內容不外乎對發明本身作一五一十地詳細解說,要多詳細呢?專利法的規定是到"可使熟悉本技藝人士據以實施"的地步即夠詳細,若不夠詳細,即無法使熟悉該技藝人士據以實施,是會被駁回的。
圖示的用意很單純,只是讓人可以按圖索驥,更加明瞭發明創作的技術細節。作法上可以是示意圖、立體圖、分解圖、剖面圖、機構圖、電路圖、流程圖或方塊圖。圖上要有標號,對應到發明創作內容的關鍵名詞上。
申請專利範圍白話一點就是用文字宣告專利所應有的權限的大小,任何發明或創作都可以用文字來宣告出"最大"的專利範圍,而這就是專利的價值所在。當我們所獲准的專利具有最大的專利範圍時,這意味後來跟進的人很容易落入我們的專利範圍裡,此時我們即可主張權力,將落入者排除或要求其付權利金。
因此申請專利的目的不僅要獲得專利,而且要獲得一個具有最大專利範圍的專利,那專利才是有價值,有威力的專利。若獲得的專利是一個小範圍的專利(但還可更大),自然它的價質與威力就會大大縮水,而且還有一個嚴重的後果,就是明知別人是仿冒我們的發明,但是因為我們的專利範圍太小,使得只能眼睜睜看別人仿冒而不能對仿冒者主張我們的權利。

專利有三種:
發明專利:凡是利用自然法則之技術思想的高度創作. 新 型專利:凡對於物品之形狀、構造或裝置之創作或改良. 新式樣專利:凡對於物品之形狀、花紋、色彩或其結合,透過視覺訴求之創作、商標共45類.35類之後皆是服務類。

2010年1月10日 星期日

刺青。就是圖騰的一種。

刺青是柯柯另外一個研究方向,探討刺青圖案、圖騰所代表的涵意

刺青在中國起碼可以上溯3500年,在古典文獻裏有"文身"、"鏤身"、"紮青"、"點青"、"雕青"、"雕題"等等名稱,使用者多為"遊手""閑漢"之流,先秦以來刺青被用於刑法上,稱為"黥",又稱"墨刑"。


在傳統意象裏,醜極、兇殘的動物形象則可以演變為另類的話語符號:暴力和震驚。這也正是刺青的一種意義。

德國人類學家利普斯在《事物的起源》中指出,"在皮膚上畫上圖案,顯著效果是作為一種心理武器,引起敵人的恐懼。"這是針對武士們而言的,後來刺青娛樂化更強的,是女性敏感部位的刺青。事實上,考古學界早就在古埃及妓女的木乃伊肚皮和乳房上發現了文身。相仿的,還有北非的柏柏爾人、新西蘭的毛利人、南太平洋的玻利尼西亞人、北美的許多土著部落的女性。在乳房上刺青的特裏茜曾說,男性聽說她有文身,差不多都會先打探方位,得到確切回答後,便假裝害羞說:"我能看看嗎?"特裏茜毫不隱瞞在波波上刺青的戰略意義:"毫無疑問,當男人看到文身的部位時,他們會更想看到其餘部位。"

但刺青在相對和平的時期,卻體現了另外的內涵。美國著名服裝心理學家弗龍格博士認為,人的裝飾形式可以劃分為二大類,即肉體裝飾和外表裝飾。遠古時代,人們雖然還未發明可以用來蔽體禦寒的衣物,但愛美之心古已有之,他們除將美麗的羽毛、閃光的貝殼之類作為外表裝飾外,還常用塗色、紋身(刺青)、疤痕、切除、變形等方法來作各種肉體裝飾。《禮記•王制》稱:"東方曰夷,被發文身";"南方曰蠻,雕題交趾";"西方曰戎,被發衣皮";"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這"文身""雕題"(即在額上刺字或紋圖案)之類無疑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裝束之一。
可見,刺青估計約有14000年的歷史了。埃及金字塔內存放超過4000年的木乃伊,男女貴族身上各刻有明顯的刺青傑作。這個風俗一直被當地人作為一種"神示"而保留下來。
2500年前,夏威夷移民帶著刺青經日本來到中國,並使文身在日本發展成為一門人體藝術。大和民族稱刺青為"入墨",是在人體刺上如浮世繪般的作品,與其他民族相比,日本人在刺青的態度上頗為嚴肅。甚至在東京的博物館曾展示上百幅裱褙刺青皮膚,人們領略這門藝術時,除了驚訝之外,不免驚嚇。
據說,第一個把刺青於1691年帶回歐洲的航海者,被稱為"刺青王子",他身上共有338個文身圖案。
第一次世界大戰剛剛過去的時候,刺青者大都是女人,原因是為了紀念在戰爭中失去的愛人,她們一般文上小鳥、蝴蝶、紅玫瑰或是愛人的名字。
歐美刺青方面的雜誌更是毫不掩飾這門藝術,讓人對頭皮、腳底,甚至連舌頭、牙齦都刺了青的人發出由衷的驚歎。就過去社會認知,刺青多半屬黑道或下層社會尋求認同的產物,因為團體壓力而刺青,如加入幫派;出於好玩或叛逆心理,要是同儕中有刺青,似乎可以炫耀或彰顯自己的勇氣。
但刺青並不是罪與罰的特權,根據古埃及文獻記載,刺青是種劃分階級的做法,標舉特定的行業,如歌手、舞妓。而包括臺灣泰雅族和賽夏族人、世界各地的原住民,皆有在臉部刺上著色圖騰,原住民族多以刺青為記,作為彰顯地位或階級的象徵。此外,在維多利亞時期追求流行的英國婦女,則在唇部刺上紅色顏料,可以永保彩妝;與現代的文和文眼線有異曲同工之妙。

刺青在今天已成時尚翻新的流行。它的觸動人心在於其與之俱生的尖銳的疼痛感。
名利場中的文身族,可以開出很長的名單。近期發行《剝光光》專輯的克麗斯蒂娜•阿格麗拉的四個刺青,分別坐落在後項、左腕、背部和比基尼線以下,穿孔部位有鼻子、嘴唇、右乳及"那個地方"!布蘭妮則將三個文身刺在腳、股溝上方和肚皮--在未知地帶有第四個,也並非不可能。其他的,前辣妹成員維多利亞和她的丈夫貝克漢姆,冰島女歌手比約克等等,都經歷過這個"昂貴而痛苦的手續",傳查理斯王子也有刺青。想當年邱吉爾的母親不但有文身,還穿了乳環。時尚先鋒芭比娃娃,肚皮上也刺了蝴蝶。不過,照《文身文化史》一書作者德莫拉爾的看法,中產階級的文身與無產階級的品種大不相同。後者以DIY居多,或者就在文身師展出的花樣中選取一種。省錢的缺點是刺青"毫無個性",通常只是簡單的符號或字母。例如在英國,很多人都刺ACAB四個字母。ACAB挺好玩,被員警逮住前,代表"所有員警都是狗娘養的"(All Coppers Are Bastards),逮住後,他們可以把ACAB昇華成"聖經隨身帶"(Always Carry A Bible)。如今,我們在《科技吉尼斯:文身、整容和變性手術》中可以看到一些人是如何為刺青而衝刺的:"英國斯凱島上的一位名叫湯姆•萊帕德的退役士兵,他身體的99.9%的面積被一種豹皮圖案的文身圖形覆蓋。他的身體佈滿黑色的文身斑點,而斑點之間是金黃色的文身。他身體上唯一沒有文身的是他的耳朵和腳趾之間的皮膚。
女性全身文身面積最大的是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福特希爾農場的朱麗婭•格諾斯,她全身有95%的面積被文身圖案覆蓋。她於1998年10月6日在《黃金時段:吉尼斯世界紀錄電視展播》節目中出現,她也曾在加拿大阿爾比省的電視節目中展示自己。

人們創造書寫,書寫創造藝術



全民書寫


常民公共藝術 Civil Public Art

作者:李俊賢

 
 
 
 
 
 
 高第在巴塞隆納的巨作聖家堂,成為世人永恆的讚嘆;滑板少年在台北的變電箱上塗鴉,令街上人群有了觸動和啟發,也是藝術訊息的播散。以書寫方式形成的公共藝術,使公共藝術更可親,也讓一般藝術家甚至民眾更方便參與。現代人的生活確實缺少了以手感所創造的人性生活面向,因此,書寫,作為公共藝術的手法,並且上升到審美價值和存在意義,在我們身邊激起那段一筆在手、隨手塗鴉,充滿天真情趣的美好經驗。

書寫性的意志,是藝術創作的本能與權利。民眾活潑多元的創造力直接進入公共空間,豐沛常民的生命經驗,同時,身體參與及創造永恆性的藝術價值也為作者所強調,展現不同於菁英藝術的另一種風情,以及生命貼近日常處境時的感動。

序      建構常民參與的公共藝術場域     李俊賢
對台灣環境而言,「公共藝術」是一種外來的概念,「公共藝術」做為一種概念被引進台灣之後,經過多年的演化,從最早的概念釐清、法令建構、範例建立,一直到現在全面實施,「公共藝術」在台灣,可說按部就班,頗為快速地走出了今天的格局。

在現今的台灣,公有建築已經全面實施「公共藝術」建設,許多較為先行的地方機構,更衍生出更為細膩的「公共藝術基金」、「公共藝術自治條例」等機制(台北市、高雄市等),更周延全面性的實施公共藝術建設,由此看來,台灣「公共藝術」的實踐似乎已經達到很高的境地,藝術家應該可以就其藝術主體,很從容的參與公共藝術;台灣人民也應該在他們的生活當中,有種「處處有藝術」的感覺。

然而,就實際的狀況加以了解,台灣「公共藝術」實踐的情形,或許就不如表像上所理解的那麼理想。1、2年之前,曾有一位台灣的美術館館長在專業媒體上就「公共藝術」申論,其中以「無論是驚艷或驚嚇」的評註,表達台灣一般民眾對於公共藝術的感受。
「驚艷或驚嚇」,或許表達了一般人兩極化的感受,一般民眾面對台灣環境裡的「公共藝術」時,或許不至於受驚嚇,有「驚艷」感受的狀況應該也不多,比較經常發生的多半是:知道那是藝術家做的,卻不能確認那個東西就是「藝術」。就藝術家部分而言,台灣全面實施公共藝術,藝術家應該有很多機會參與「公共藝術」,一方面為改善環境盡一己之力,一方面也可多少增加收入。而就目前台灣「公共藝術」實施的狀況來看,參與「公共藝術」的藝術家仍屬少數中的少數。不少藝術家確實有心參與「公共藝術」,創作屬性也適合參與公共空間,但一般藝術家談到參與「公共藝術」,仍然無法真正入門上手。就空間環境而言,台灣實施了「公共藝術」,各種公共空間理應由「公共藝術」進入,表達更豐富多樣的情趣。而就現況觀察,現時台灣的公共空間,即使有了當代設計情趣,而單一樣板化,仍是普遍的情狀。

目錄
主委序 多層次的公共藝術視野
自序 建構常民參與的公共藝術場域
1.當前台灣公共藝術
2.理想的公共藝術──關注常民文化
3.書寫性的公共藝術──常民的創作權利
4.鬥陣來創作──案例賞析
舊金山市立大學的壁畫
高雄市五福路光華路壁畫
高雄長庚醫院餐廳
竹田繹園
台中20號倉庫廣場水塔彩繪
橋仔頭糖廠外牆壁畫
姑山倉庫外牆壁畫
高雄港的倉庫彩繪
駁二藝術特區SOUL SKOOL的塗鴉
「粉紅色的腰帶」之駁二藝術特區的壁畫
台南海安路藝術造街計畫
台中後車站的壁畫
高雄國際鋼雕藝術節之彩繪壁面
路竹車站倉庫
澎湖二崁聚落外民房
Caleb Neelon/SONIK的街頭塗鴉
5.公共藝術的另一種可能

遊戲所想像的真實世界


街頭美學


設施公共藝術 Facility Public Art

作者:林熹俊

 
 
 
 
 
序      台灣當代城市美學的期待   林熹俊

走在招牌林立的台灣街道上,不難發現在一片紊亂的街道設施之中,常常出現所謂的藝術作品,有的讓人眼睛一亮,不由得駐足欣賞;也有的與環境極不協調,像是個龐然大怪物,一個不小心還會被其稜稜角角給絆倒。是美不勝收也好,是抽象難懂也好,他們的背後,有著共同的名字:公共藝術。
「公共藝術」是什麼?在專業領域中,對於公共藝術的界定亦相當具爭議性。也因為具有話題性與爭議性,使得公共藝術成為當代藝術中最被熱切討論的主要議題。不過,儘管包括政策單位、建築界、學界、藝術界、企業界等對於公共藝術議題投以熱切的關注,一般大眾的認知仍停留在初步的階段。對此,文建會在過去幾年來連續舉辦國際性的公共藝術研討會,針對不同主題的公開討論,廣邀各領域的專業意見,引進各國的案例與經驗,積極推動公共藝術的觀念和普羅大眾對於公共藝術的認識,希望因此提升公民美學在台灣社會的發展及具體落實。同時,隨著台灣推行公有建築物工程款百分之一設置公共藝術,資源的挹注使得近幾年來公共藝術作品「量」的成長速度頗為驚人。龐大製作費的背後,令人玩味的是,公共藝術的推動與執行在台灣已有10年之久,隨著經濟的穩定、建設的發達及普及化,人民的生活走向一個更具人性化的階段,不再只是基本生活的需求,而是追求更好的生活空間品質。

 
東京六本木新城在都市經管中加入公共藝術與設計的元素,Louise Bourgeois的巨大蜘蛛,蔡國強的立體山水,宮島達男數位虛擬的巨大櫃檯,崔正化的兒童機器人,改變人對環境設施的制式看法,美感的增添讓民眾在使用時心情愉快且放鬆,並有「東京街景/街道家具計畫」:內田繁的紅色波浪椅、Karim Rashid的粉紅色巨型雕塑椅……11位世界級藝術家的公共藝術作品分布在大道上,強烈的未來美學卻又符合實用功能,將設施的藝術美學注入六本木新城。

作者
林熹俊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研究所碩士畢業,現任高雄縣政府觀光交通局局長。曾擔任高苑技術學院建築系專任講師、南方藝術雜誌藝術總監、高雄市民間聯合會議召集人高雄市政府-市政顧問、都市設計委員、公共藝術委員、城市光廊第一、二期設計與計畫主持等,做過高雄市公共藝術調查報告、台灣地區戶外藝術調查(高雄區)、高雄捷運公共藝術執行策略研究等專題研究,並參加過南方藝象大展等多項展覽。
本書回歸設置公共藝術基本面,探討設施公共藝術,強調落實整體設施的改善,才能全面性地解決空間紊亂的問題,讓民眾參與討論的設置工程的過程成為作品的一部分,也藉由本土與國際設施案例的介紹,和讀者分享公共藝術對生活的積極面影響。

目錄
序——台灣當代城市美學的期待

1‧找出空間美感——公共藝術與環境的關係
2‧找尋城市新風貌——何謂設施公共藝術?
      公共設施的定義與範圍確定
      公共藝術的認定區分
3‧創造多元的開放空間——如何有效執行?
      創作或設計者面對環境的態度與專業
      執行單位的觀念建立與制度的擬定
      公共性與民眾的參與多元思考
      藝術涵構要素——社會議題與地域風格的建立
4‧空間蛻變之美——案例賞析
      城市光廊的空間美學
      光之塔
      自來水公園
      鳳凌廣場(第一期景觀改造)
     日本——六本木新城
     卡梅爾——藝術家移民小鎮
     美國舊金山——索瑪區
5‧理念與執行並重
      面對台灣環境現況,執行策略的思考
      觀念的建立,工程的執行本身即是一件作品

God is in the detail.美麗就在細節之中


紐約,美麗的事物正在發生
嚴華菊/著

17*24cm 264頁 平裝 大塊文化

ISBN:986760086X

CIP:907

9789867600868

初版日期:2004-12-01








一個城市的個性和氣氛,和妝點她的公共藝術有關,城市中的人對這些藝術表現的看法和態度,也是形塑城市魅力的重要因素。本書作者以一個藝術工作者的眼光,將她對紐約的觀察以舒緩的文字娓娓道來;藝術大師的傑作、街頭藝人的表演、人孔蓋上的巧思、
公園中的奇境……,在她眼中,都有獨特的美。
每篇文章從一個與藝術有關的主題出發,作者詳述藝術創作形成的氛圍,置身其中的感受,
作品與週遭居民的互動,再進而帶入創作者介紹和相關創作背景。
最後並附上作品的製造素材、創作年份等基本資料,以及所在位置、交通路線等參考。
本書與其說是一本介紹紐約的書,不如說是分享一種觀看和欣賞一座城市的態度。
它是安靜的、優雅的細訴,關於城市一個個尋常又奇特的角落,
無聲地、精彩地,和讀者分享已發生過的和即將上演的故事。

嚴華菊
塔佛茲 (Tufts) 大學西洋藝術史碩士、
紐約大學 (NYU)藝術學院互動式通訊傳播碩士,
目前就讀於哥倫比亞大學教師學院藝術教育博士班。
曾任職波士頓嘉登博物館 (Isabella Stewart Gardner Museum) 、
麻省理工學院博物館 (MIT Museum);
為美國國際設計雜誌 (I.D. Magazine)策劃年度互動媒體藝術競賽,以及擔任已故古生物學家古爾德(Stephen Jay Gould) 共同創辦的非營利公司之互動設計師。研究興趣包括:互動裝置藝術、影像、美學、藝術史、博物館等。

台中縣府環境指標

在廣告公司時,參予製作‧台中縣政府重新規劃指示標識http://www.taichung.gov.tw/index.asp

●動機:
1.台中縣府內部"局"轉換為"處"。例如:交通旅遊局→交通旅遊處,民政局→民政處
2.指標動線標示模糊,詢路者眾多。
3.政府單位指示牌希望全面雙語化。
●目的:
1.原有國語標示,加上英文,雙語化,國際化。
2.使指示標示、地圖,方向動線,標示清楚。
3.顏色及設計要整體感、企業化,並讓使用者閱讀舒適。
●過程:
先開會做第一次的溝通,因為是政府單位,牽涉到顏色不可亂用,了解需求、限制、設計概念...,初步達成共識,接下來進行收集相關資料,他國或其他政府單位的指示標示,並了解整棟大樓的架構、規模、動線,拍照、平面配置圖規劃,與負責單位確定需要替換的有:空中吊牌、方向指引、平面地圖、電梯標示、各處室名牌、桌上名牌、出入口處、及外部停車場。首先更換空中吊牌部分,設計數款,在經過n次的校稿,定稿後,才能繼續完成其他處室。
進行執行材質選用,雙面弧形鋁合金(優:輕巧、防鏽、有質感、易施工,使用壽命長,可塑性高)。
●執行時遇到的問題:
1.英文部分,因為有2種發音,一為羅馬拼音、一為kk音標,在翻譯過程中,必許與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校對其內容,大小寫的落法,都必須注意。翻譯是耗時最久的一個工作。
2.中文部分,有的"處"室即將被廢除,或更名,或換位置,都是事後告知,讓我們必須多做一次工(政府單位,綜多紛紜.....)
3.施工時,必須是上班時間,所以常常讓民眾及縣府員工看到我們的屁股(必須爬到桌上懸掛空中吊牌)。

更新照片請至http://picasaweb.google.com/kostar475/cVommG?feat=directlink

2010年1月3日 星期日

台灣‧人孔蓋公共藝術的思考

台灣‧人孔蓋公共藝術的思考
Taiwan‧Manhole Cover Art Of Public Art


學生:柯侑佳        指導教授:李新富

摘要
台灣的人孔蓋大致分類為電信用及水處理用,現代化國家已進步到共用,統一施工,與地方文化、藝術相結合,展現出屬於各個社區、城市的文化,相較於台灣的人孔蓋措施,似乎還停留在未開發國家之水準,藉由觀察及文獻回顧,使台灣人孔蓋設計,未來能重新規劃,並注入地方人文藝術元素、符號、象徵,將人孔蓋換新裝,以增添城市新風貌,研究目的為試圖了解日前台灣及各國具有代表性的人孔蓋,從中檢討反思台灣應該如何改善,營造更舒適、美觀的城市公共美學。

一‧前言

1-1研究動機與目的
1-1-1.研究動機:
長久以來,台灣因為忙於打拼經濟繁榮,多數人對公共環境並未有太大的興趣去關注它,普遍缺乏美化空間的觀念,忽視自己所居住的都市環境。導致台灣各處皆可看到街道上無視於法令規章的招牌、隨意張貼的廣告,造成整體環境品質無法提昇的問題,加上城市空間規劃不良,呈現出的公共『設施』與公共空間常常是不協調、紊亂無章的。談到『設施』,是關乎我們日常生活中最基本需要的功能,好的設施帶來便利,相反的不好的設施間接危害道我們的生命。台灣曾發生過,人孔蓋傷騎士事件,女性穿高跟鞋插入排水人孔蓋,因此筆者開始注意馬路上的人孔蓋,驚訝發現台中市慢車道及人行道約四~五公尺就有一個人孔蓋,民視新聞曾以「騎士殺手」形容如地雷密佈的人孔蓋 [民視新聞網2009/11/27]。

另外,根據台北市議員簡余晏統計,就南京西路巷弄一帶的朝陽社區便有300多個人孔蓋。因此在台灣各地騎機車即潛藏許多危險,如騎乘機車時除了注意交通外,必須不斷閃避人孔蓋,而下雨天鐵製人孔蓋易讓騎士滑倒,根據統計,96、97年間,全國因人孔蓋事故,國賠總金額就高達1944萬。(民視新聞網 2009/11/27)(註明出處)

1-1-2.研究目的:

條列說明研究者想要釐清與探討的問題。
1. 試圖了解日前台灣及各國具有代表性的人孔蓋,重中檢討反思台灣應該如何改善,營造更舒適、美觀的城市公共美學。
2.期許政府重新規劃,並注入地方人文藝術元素、符號、象徵,將人孔蓋換新裝,以增添城市新風貌。
3.城市是在地文化、歷史的縮影,整齊潔淨、精心規劃的街道景觀值得遊客運用感官親身參與,被人踩在腳下的人孔蓋,上頭刻畫著什麼圖案,如果不放慢腳步,第一眼並不容易看清楚,但人孔蓋也是不容忽視,也可以是行銷城市的「媒體」。

1-1-3名詞釋義與研究範圍

1.何謂人孔蓋(manhole cover)

 
關鍵字:公共藝術、人孔蓋、空間美學、街頭藝術、城市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