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24日 星期三

料理鼠王-觀後感

好文分享:美國暢銷書-選狼還是選獅子

不管是經營企業或人際關係,本篇文章都能發人深省。
美國最暢銷書-選狼還是選獅子

上帝把兩群羊放在草原上,一群在南,一群在北。
上帝還給羊群找了兩種天敵,一種是獅子,一種是狼。
上帝對羊群說:「如果你們要狼,就給一隻,任它隨意咬你們。
如果你們要獅子,就給兩頭,你們可以在兩頭獅子中任選一頭,還可以隨時更換。」
這道題的問題就是:如果你也在羊群中,你是選狼還是選獅子?很容易做出選擇吧?
好吧! 記住你的選擇,接著往下看。


南邊羊想,獅子比狼兇猛得多,還是要狼吧! 於是,它們就要了一隻狼。
北邊羊想,獅子雖然比狼兇猛得多,但我們有選擇權,還是要獅子吧! 於是,它們就要了兩頭獅。
狼進了南邊羊群後,就開始吃羊。狼身體小,食量也小,一隻羊夠它吃幾天了。這樣羊群幾天才被追殺一次。
北邊羊挑選了一頭獅子,另一頭則留在上帝那裡。
這頭獅子進入羊群後,也開始吃羊。獅子不但比狼兇猛,而且食量驚人,每天都要吃一隻羊。
這樣羊群就天天都要被追殺,驚恐萬狀,羊群趕緊請上帝換一頭獅子。
不料,上帝保管的那頭獅子一直沒有吃東西,飢餓難耐,撲進羊群,比前面那頭獅子咬得更瘋狂。
羊群一天到晚只是逃命,連草都快吃不成了。
南邊羊群慶幸自己選對了天敵,又嘲笑北邊的羊群沒有眼光。
北邊羊群非常後悔,向上帝大倒苦水,要求更換天敵,改要一隻狼。
上帝說:「天敵一旦確定,就不能更改,必須世代相隨,你們唯一的權利是在兩頭獅子中選擇。」
北邊羊群只好把兩頭獅子不斷更換。可兩頭獅子同樣凶殘,換哪一頭都比南邊羊群悲慘得多,它們索性不換了,讓一頭獅子吃得膘肥體壯,另一頭獅子則餓得精瘦。
眼看那頭瘦獅子快要餓死了,羊群才請上帝換一頭。
這頭瘦獅子經過長時間的飢餓後,慢慢悟出了一個道理:自己雖然兇猛異常,一百隻羊都不是對手,可是自己的命運是操縱在羊群手裡的。羊群隨時可以把自己送回上帝那裡,讓自己飽受飢餓的煎熬,甚至有可能餓死。
想通這個道理後,瘦獅子就對羊群特別客氣,只吃死羊和病羊,凡是健康的羊它都不吃了。
羊群喜出望外,有幾隻小羊提議乾脆固定要瘦獅子,不要那頭肥獅子了。
一隻老公羊提醒說:「瘦獅子是怕我們送它回上帝那裡挨餓,才對我們這麼好。
萬一肥獅子餓死了,我們沒有了選擇的餘地,瘦獅子很快就會恢復凶殘的本性。」
羊群覺得老羊說得有理,為了不讓另一頭獅子餓死,它們趕緊把它換回來。
原先肥壯的那頭獅子,已餓得剩下皮包骨頭了,並且也懂得了自己的命運是操縱在羊群手裡的道理。為了能在草原上待久一點,它竟百般討好起羊群來。
而那頭被送交給上帝的獅子,則難過得流下了眼淚。北邊羊群在經歷了重重磨難後,終於過上了自由自在的生活。
南邊羊的處境卻越來越悲慘了,那隻狼因為沒有競爭對手,羊群又無法更換它,它就胡作非為,每天都要咬死幾十隻羊,這隻狼早已不吃羊肉了,它只喝羊的血,還不准羊叫,那隻叫就立刻咬死那隻。南邊的羊群只能在心中哀嘆:「早知道這樣,還不如要兩頭獅子。」
這一道選擇題,看似簡單,據我多次親自嘗試的經驗,如果問國外的朋友,大多數人都會選獅子,但是如果問我們台灣人,大多數人都會選狼(包括我自己)。
領悟到了嗎? 握有決定權的才有生機,否則只有任人宰割的份…

潛能密碼→當你覺得快樂是別人帶給你的,那麼,將永遠不快樂,因為,你必須時時仰望著別人的臉色與情緒來決定你的喜怒哀樂。
當你覺得你自己是所有快樂滿足的來源,那麼,你就是那個時時處於快樂天堂領悟的人,"你決定你自己的一切"。

留言,告訴我你的選擇!謝謝!!

2010年3月21日 星期日

刺青褲襪

中國時報【徐亦橋/台北報導】

香奈兒本季最具話題配件就是欺眼設計(Trompe-l,oeil)的刺青褲襪,上面有著串鍊或鍛帶圖案的褲襪,讓女生無須刺青,就能在身上擁有品牌象徵圖案,小林志玲、王心恬昨示範新裝時搶先穿著,有20多年繪畫歷史的她讚美絲襪超可愛,就像上了人體彩繪。
其實香奈兒彩妝全球創意總監Peter Phillips也發展出欺眼設計刺青轉印貼紙組,有燕子、珍珠、麥穗、鍊帶等最招牌的時尚圖案,有每組美金90元(台灣價格未定),輕鬆就能將香香帶在身上出門。
張鈞甯很喜歡身上的香奈兒麥穗裝飾服裝,以及手上的貼紙刺青

欺眼風格不是 Martin Margiela 的獨創設計,更不是你我衣櫃中 must have item,而是30年代 Elsa Schiaparelli 把假蝴蝶結圖案放上衣服的趣味設計。

香奈兒高級訂製圖騰

優雅、時髦、一款充滿無限創意的貼身首飾

2010年春夏,香奈兒高級成衣服裝秀(Ready to wear)在巴黎大皇宮(Grand Palais)的玻璃屋頂下揭開序幕….卡爾.拉格斐(Karl Lagerfeld)在佈置成鄉村穀倉模樣的伸展台上,呈現充滿夢幻、清新風格的春夏成衣系列。模特兒身穿輕鬆俏皮、帶點叛逆的短裙與洋裝,在有著木板圍籬的穀倉與散落於農莊內的稻草堆中穿梭漫步。卡爾以他一貫的幽默方式,精彩演繹回歸大自然的愉悅與嫵媚風韻。

令人驚喜的是,香奈兒彩妝全球創意總監:彼得.菲利浦斯(Peter Philips),在這次秀上,特別運用極富巧思的精緻圖騰來裝扮肌膚,為飄逸迷人的服裝秀增添無比的女性魅力。這些藉由印花釉彩翻製的圖騰搭配珍貴的裝飾寶石,如同紋身效果般,散發既摩登又富詩意的香奈兒經典象徵。例如:纏繞於手腕上的皮革與金屬鏈交織圖案;裝飾新娘修長腿部的優雅吊襪帶設計;小腿後方具有鄉村田園風貌的野花束圖騰紋飾;還有來自香奈兒女士摯愛的東方漆木屏風裡的靈感:兩隻鳥兒嘴裡啣著一條長鏈,看似一條真實的項鍊,能巧妙地裝置於女人迷人的胸前與鎖骨附近。除了這些精采詮釋之外,珍珠的點綴,則在黑色花紋與膚色的錯落之間,賦予肌膚一抹溫馨、和諧的透明光澤感。

香奈兒這次以首飾的概念,讓配件也能巧妙化身成為年輕人最愛的平面珠寶,就像一款絕對貼身的時尚配件,帶給女人無窮的裝飾樂趣,能夠任意在雙肩、粉頸、胸前、手腕與小腿等迷人細緻的部位,點綴著充滿香奈兒典雅氣息的經典元素,雙C、鏈帶、珍珠等令人無法不執迷於香奈兒女士的時尚世界裡。

摘自http://www.styleblog.com.tw/style_f/article.aspx?name=chanel&no=19721

使用黑白無彩色系創造出極富巧思的精緻圖騰,獨一無二,無論是否身著高貴百萬服飾,都能用親善的價格,將夢寐已求的逸品轉印到自己身上,爭艷的動態美學,即便是內斂的東方性格,也能透過美麗的圖騰張揚 !

摩登一百年

民國99台灣久久-摩登一百年 個性之美 紋面、刺青 文化與藝術印記
2010-03-17 中國時報 【(採訪/陳權欣、陳惠芳、洪祥和,整理/謝錦芳)】

早年台灣原住民有紋面習俗,百年後青少年以刺青標新立異,演藝人員則流行以刺青貼紙展現個性美。
從國際紅星安潔莉娜裘莉、足球金童貝克漢到港台藝人杜德偉、林曉培、范曉萱、小S等人都愛刺青,連以氣質見長的張鈞甯都愛上了香奈兒刺青貼紙,讓刺青與紋身的身體藝術更受矚目。








傳統紋面圖騰 象徵族群榮耀
「泰雅、太魯閣族人的紋面,是生命禮俗與文化的象徵,相傳有千百年歷史。」長期投入泰雅紋面文化研究的文史工作者田貴實指出,傳統紋面圖騰是族群榮耀的象徵,男子會狩獵,女子會織布,才有資格受紋刺,它更具有族群認同、成年禮、美觀、女子貞節、男子英勇、避邪及通往祖靈的識別等多重意涵。「現代為追求時髦的刺青,不能與傳統紋面文化相提並論。」
一九一三年日本人以野蠻為由,全面禁止紋面,甚至有已紋面者還被除紋。十五年前全台仍有三百位紋面老人,如今國寶級紋面老人不到十位,他們的消逝像風一樣快。

花蓮年紀最大的紋面老人為九十四歲的方阿妹,獨居在秀林村老家,每天仍上山種菜,碰到老朋友來訪,還會吟唱太魯閣族的歡迎歌。田貴實憂心紋面長者逐漸凋零,文化活資產消失,民國八十四年起跑遍各部落、紀錄口述歷史,十餘年來已拍攝近百人、留下珍貴照片三百多張,他還收藏了一套近兩百年歷史的紋面工具。
「傳承文化」 年輕夫妻紋面
「我們決定紋面,讓下一代了解祖先的文化傳統。」兩年前,桃園縣復興鄉的莎韻.否度來到花蓮紋面,與先生達利.伊洛成為泰雅族第一對紋面夫妻。部落耆老說,夫妻都有紋面,象徵「白頭偕老,永不分離。」
紋身與刺青真正熱門是近廿年的事,想要紋身者各有不同理由。例如偶像明星陳喬恩曾要求將一段東巴祈禱文紋在腰際身後,此後演藝事業亨通。從事美髮的羅文杰愛上同樣做美髮的張春鳳,兩人結婚三年,生下兩個寶寶,兩夫妻為了證明永結同心,決定把兩個寶寶的照片紋在先生的手臂上。
原住民社會象徵生命禮俗與文化深意的紋面,如今成為年輕一代展現個性美的表徵。不過,對於許多原住民而言,如何將這項古老文化傳承下去,是更重要的任務。


(2010/03/17)
田貴實在自己設立的賽德克文史工作室展覽館中,收藏一套近200年歷史的珍貴紋面工具。(陳惠芳攝)

CHANEL TATTOO



想刺青展現個性美,但怕痛,又怕哪一天不喜歡圖案會後悔嗎?
白歆惠教你變美小秘方,CHANEL刺青貼紙好用又好看。

2010年3月17日 星期三

和寂寞一起散步-寧靜的況味

和寂寞一起散步-寧靜的況味

擁抱現在-花開的時刻

擁抱現在-花開的時刻

撰寫企劃案5大成功要因素

撰寫一份成功的企劃案,是由很多因素配合而成的。至少應該具備有以下5項關鍵成功要素,分述如下:

1.是否具有基本內功知識?
所謂內功知識,可以區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專業知識(或叫專長知識)。第二大類則是非專業知識,但最好也要有很好的認識才行,它們稱為一般性企業知識。這包括了行銷(Marketing)、財會(Financial)、國際企業管理(Internation Bussiness Management),以及策略管理(Strategy)等四大領域的一般性內功知識。
如果同時兼具有自己的專業本行知識,而同時又能擁有上述四大領域的內功知識,那麼才有機會成為事業總部的總經理,或是全公司的總經理。

2.是否掌握了判斷一件事情的5W、2H、1E的八大守則呢?
亦即,在思考、分析及判斷一件事情、聽一個報告或是一個變化時,是否能夠時時刻刻掌握5W、2H、1E呢?
●What→事件是什麼?事件的目的是什麼?
●Why→事件為什麼會變成這樣?是哪些因素造成的?真的是這些因素?要不斷問:why?why?why?
●Where→事件在何處、何地,另外,要考慮事件的所在位置,是國內、國外、一地、多地點等。

●Who→誰去做,執行者必須了解整件事情的來龍去脈,知己知彼,才能百戰百勝。
●When→這個事件或企劃案,事件的執行時程表 ,必是有時間性的,某時間內一定要完成,因此,啟動期、執行期及完成最後期限要具體表示出來,才能追考。

●How to do→事件要如何解決?有哪些方案?為什麼是這些方案?這些方案真的可以解決事情嗎?做的到嗎?可行嗎?需要在哪些條件前提下?優點及缺點?階段性?
●How much→事件要花費多少錢?
即是指預算。包括營收面、營業成本面、營收費用面、資本支出面,及損益....等。花了這筆錢,何時才可以幫公司賺回來?要掌握追蹤績效目標的達成度。
●Evaluate→評估效益多大 這些事件在不同處理方法或企劃方案下,到底最後能否替公司帶來有形的(可以具體算出來的)、無形的效益呢?企業不可能做白功,也不是慈善事業,不可能長期虧損下去,每一件事都必須有成本效益評估,不值得做的,即使是增聘新人這樣的小事,也都必須思考清楚。

3.是否經常看書?專業書報雜誌?每天都在進步中?
除了前面的基本內功之外,其實企業每天面對的就是「競爭」、「變化」與「進步」。因此,如果沒有經常看書、專業與財經商業書報雜誌的話,將會跟不上時代與環境的無情競爭、激烈的變化與不斷進步。換言之,只憑幾套「老功夫」總有一天會趕不上新時代的需求。

4.是否會不斷思考及追問:問題是什麼?機會在哪裡?
企業經營,每天面對競爭者、國外大環境、上游供應商、下游大顧客、千千萬萬消費者、政府法令、科技變化、國外同業競爭、社會文化變動等等。這些都是在動態中產生變化。而變化的結果,有兩方面,好的方面,會出現出很多機會或商機。壞的方面,可能引出很多問題、困難與挑戰。因此,企業經營就在「問題」與「機會」中持續反轉,一天過一天,一年過一年。而能夠掌握機會的企業家,才會成為A+級卓越企業。而無法發現問題或面對問題無法解決的,就會變成C級衰退中企業。兩者分野竟是如此之大。因此,「問題」與「機會」,是一刀的兩面,在生與死之間做抉擇。這就是企業的現實面,也是優勝劣敗的資本主義根本思想。

5.是否了解什麼叫「構面」(Dimension)與「系絡」(Context)?
對任何一個企劃案的撰寫內容,或是對問題與機會的詮釋及掌握,都要經過訓練,執行的企劃案或是高階主管所下決策的判斷,必須是非常縝密、周全與完整的。外國學者稱之為:
●思考的構面(Dimension)
●事件的系絡(Context)
換言之,對任何一件事的分析與對策的提出,都必須思考到構面及系絡是否無懈可擊,完整、慎密,挑不出缺漏與毛病,剩下的只是每一家企業不同風格下,老闆的最後抉擇了。





參考《一開始,就做對》

你懂得如何迎合老闆?你的企劃力、執行力夠強嗎?


你知道如何提昇自己的人脈存摺或避免捲入人事鬥爭嗎?
暢銷書作者戴國良用20年的職場經驗,告訴你25項職場達人必備的絕技!
.作者:戴國良/出版社:商周
.初版日:2007/9
.定價:250元  

2010年3月4日 星期四

18世紀工業革命起源‧發展和影響

18世紀工業革命的起源


工業革命發源於英格蘭中部地區。18世紀中葉,英國人瓦特改良蒸汽機之後,由一系列技術革命引起了從手工勞動向動力機器生產轉變的重大飛躍。隨後傳播到整個歐洲大陸,19世紀傳播到北美地區。

18世紀工業革命的發展
1712年 英國人湯姆斯鈕考門獲得了稍加改進的蒸汽機的專利權

1765年 詹姆斯哈格裡夫斯 珍妮紡紗機(揭開了工業革命的序幕)

1778年 約瑟夫勃拉姆 抽水馬桶

1796年 塞尼菲爾德 平版印刷術

1797年 亨利莫茲萊 螺絲切削機床

1781年 詹姆斯瓦特 改進了鈕考門蒸汽機,現代蒸汽機成型(並於1785年投入使用)

1807年 富爾頓 造出用蒸汽機做動力的輪船

1812年 特列維雪克 科爾尼鍋爐

1815年 漢戴維 礦工燈

1825年 斯蒂芬森發明的蒸汽機車試車成功

1844年 成廉費阿柏恩 蘭開夏鍋爐

18世紀工業革命的影響
1). 工業革命引起生產組織形式的變化,使用機器為主的工廠制取代了手工工場。
2). 工業革命帶來了城市化和人口向城市的轉移。
3). 工業革命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和思想觀念帶來了巨大的變化。
4). 但是,工業化和城市化也產生了新的社會問題。
如:貧富分化,城市人口膨脹,住房擁擠,環境污染等弊端。
5). 工業革命同時引起社會結構的改變。
6). 生產力飛躍
7). 如同農業革命一樣,工業革命也引起了人類社會的第二次大變遷。

18世紀工業革命的背景
工業革命使人類跨入了機器時代,帶來了生產力的巨大發展,以及社會階級結構的變化。拉大了東西方社會進步的距離,完成了工業革命的西方國家,打開了亞、非、拉落後國家的大門,把整個世界納入了資本主義的商品經濟體系。

工業革命前,大部分西方人都在鄉間居住,並在細小的田地以耕種和畜牧維生。他們以人力輔以牛隻及簡單工具耕種,耕種的方法則仍沿用中古時代的三年輪耕制(the Three-field System)。根據這種方法,農民把土地劃分出三塊田,每年只在其中兩塊田耕種,所以收成不多。

工業革命之前,只有小部分的西方人在城市居住,當時城市的人口大多少於一萬人。大部分的城市居民都是商人和工匠。商人以出售工匠的製品謀生,而工匠則多在家中用手動的工具和細小的機器,來生產衣服和日用商品維持生計。這種用人手及簡單工具在坊間作業的生產方式稱為「家庭手工業制」(the Domestic System)。

在工業革命之前,無論鄉間或城市的生產動力都以人力、畜力、風力和水力等為主,所以生產量不多。當人口增加時,這種以原始動力來生產物品的方法,便不能再滿足日益增加的需求。
工業革命出現之前,鄉間和城市居民都是以馬匹和馬車為主要的運輸工具,但當時的道路網路設計並不完善,道路多是崎嶇不平的;在雨天時,很多道路會被水淹沒,交通嚴重被阻塞,因此交通運輸效率極低。
其他參考文獻


楊曉凱:《為什麼工業革命在英國而不在西班牙發生?》
劉淑敏:《工業革命為什麼首先發生在英國》,載《齊魯學刊》,1984年第5期
揚豫:《英國近代工業化的道路》,載《英國政治經濟和社會現代化》,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版
辛淑玲:《淺談社會觀念的變化對工業革命的影響》,載《東北師範大學學報》,1988年第2期
陳曉律:《試論英國工業民族精神形成的社會歷史條件》,載《南京大學學報》,1991年第4期
曾傑(邦哲):《科學的結構與中國的未來》,《自然信息》,湖南長沙,1991年第5期專論
趙松鵬:《農業革命與產業革命的開始》,載《內蒙古大學學報》,1987年第4期
許潔明:《工業文明為什麼起源於英國》,載《世界歷史》,1993年第2期
曾傑(邦哲):《結構論-泛進化論》,湖南長沙,1994年5月
王章輝:《試從比較研究的角度看工業革命研究中的幾個問題》,載《史學理論研究》,1997年第2期
王志樂:《「產業革命」和「工業革命」的含義和譯法》,載《東北師範大學學報》,1981年第4期
許永璋:《有關工業革命史研究的幾個問題》,載《河南大學學報》,1988年第4期
王章輝:《英國工業革命中的人口問題》,載《世界歷史》,1986年第4期
項翔等:《20世紀中國的世界史研究》,載《學術月刊》,1999年7—8期(連載)
《中外近代歷史上的改革》,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126—129頁
屈連壁主編:《世界近代史》,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0年版,第262—272頁
周呈芳:《論工業革命的社會後果》,載《內蒙古大學學報》,1989年第1期
孫炳輝:《工業革命與資產階級革命》,載《華東師範大學學報》,1981年第4期
孔繁剛:《關於英國工業革命的幾個問題》,載《歷史教學》,1998年第8期
王章輝:《歐美大國工業革命對世界歷史進程的影響》,載《世界歷史》1994年第5期
王覺非:《對英國工業革命歷史意義的再認識》,載《南京大學學報》,1986年第2期

近代‧當代‧現代‧未來

現代一詞的時間層面

有廣義與狹義的解釋,此乃因分水嶺不同會將相對時間加長或減 短,如廣義近代包含現代、廣義現代包含當代..。
有幾個名詞須界定如近代、現代、今天、當代、未來,在時間軸上有其關係可從以下觀之。

出處─李長俊 1983 〈談現代藝術的界定〉《藝術家》 p76

a.近代:可說是在「現代」之前,末端銜接著「現代」的前端。
從西洋歷史而言1500A.D 以後為「近代」,如美術工藝運動可說是「現代」的前端,是現代設計的發韌,可稱為近代。

b.當代:以今天為中心的一個有限時段,主要以「事件」呈現,非歷 史脈絡有機可尋,如速食店是當代(現今存在)產物,但若被淘汰就不能稱為當代。

c.現代:可說是比「當代」更長並包含某部份當代,此時當代已非單純事件亦包含一個歷史脈絡的事件。如藝術作品可以是當代與現代的,前者可視為事件資料後者為歷史脈絡。

d.未來:字面而言尚未發生的稱之為未來,但未來絕非與現在隔絕,是站在現在進行的角度,預測未來的可能性至某一程度。

主要的差別 就是現代主義是一個主義,而當代主義是現代之後的設計說起來並沒有一個特定的思想以下是WIKI對現代主義的介紹
現代主義從文化的歷史角度來說,是1914年前的幾十年中興起的新藝術與文學風格,是藝術家為了反抗19世紀末期的敘事成規,轉而用一種他們認為感情上更真實的方式,來表現出大家真正的感受與想法。
現代主義以科學為基礎,講求理性邏輯,實驗探証,並主張無神論。其中牛頓的力學理論、達爾文的進化論及弗洛伊德對自我的研究為現代主義奠定重要的基礎。


節錄自...藝術觀念的寓言故事—第30篇_第4回(再談現代性)

高百慧又說:「對於”現代性”、”當代性”、”後現代性”這種曖昧不明、又性質互相重疊的名稱,我實在不滿意。既然要談”現代性”,我們還是得說明清楚它本身的問題和性質。」「舉個例子:”Email”這種工具在20年前是不存在的。使用汽車、機車送信件在300年前是不存在的。300年前人們送信件是使用馬車或人力。
在人類歷史裡每個年代有它不同的送信件方法與工具,我們可以很容易的去”斷定年代”或簡稱”斷代”。
但是如果我們把這些使用工具的行為或形式做思考抽離時就會有不同的情形發生。例如,將Email、汽機車、馬車和人力抽離思考後所得出的結論,我們會稱之為”互通訊息”。當我們做這樣的綜合結論時,”互通訊息”將無法做”斷代”的區分,它沒有過去、現在與未來,
它是永恆的而且一直存在於人類的行為之中。而我要說明的是有非常多的專家,在他們做了抽離思考與綜合結論之後,便誤入歧途,把無法分割的性質硬塞給了某一個”斷代名稱”,而”現代性”這種名稱就是其中一個。」
高百慧說:「”現代性”這種名稱,還有另一個經常會讓人混淆不清、混為一談的情況:”現代性”有時會被指出有其一定範圍或開端,例如,20世紀(1900年)開始。也就是說,在2006年的展覽裡可以把我們的曾、曾祖父當時所用過的東西原封不動的搬進去與他的曾、曾孫子的物品或作品擺在一起,而合併稱為”現代性”物品或作品。而姊姊這次所介紹的《巨變》展覽卻又是另一種”現代性”的定義,它代表了從我們的”現狀”出發、並走向未來的新設計。從這裡我們會發現”現代性”名稱在意義上是混淆到極其可笑的地步:一種意義是把曾、曾祖父的物品原封不動的稱為”現代性”。另一種意義是把曾、曾祖父或把父親那一代的物品做進一步的改革而稱為”現代性”。」
「我們再拿2007文件展的主題之一”現代性過時了嗎?”與《巨變》展的主題為例子相比較時,就會發現我剛剛所指出的矛盾點:
1. 現代性過時了嗎?:在此的”現代性”指的是曾、曾祖父年代的物品或作品,而且是在類似風格上或甚至於原封不動的情形下才被承認為”現代性”。
2. 《巨變》展:在此的”現代性”指的是改革曾、曾祖父的物品或作品。而且是必須改革才能稱為”現代性”。」
高百慧說:「我記得林蘋小姐說過:『”當代性”是一個多元族群對於”現狀”想法總合的名稱』。而在《巨變》展覽裡所展出的作品則是”當下現狀”反應的形式,那麼”當代性”與”現代性”就屬一相同的意義。也就是說,”現代性”也是一種多元族群的總合名稱。」

參考資料
http://www.deoa.org.tw/?layout=talking.index&method=talking.detail&id=2151&talking_id=3

2010年3月1日 星期一

當代藝術

「當代 」(contemporary)是指那些身邊週遭剛發生、還太新,尚無法定位、還處在不斷的發展變化之中的東西。
「當代 」可能是一個比較中立的名詞,不好也不壞,也不一定「前衛」或「優質」

當代藝術就詞義而言,是指流行或產生於當代的所有藝術形式,是能反映時代的藝術作品,在藝術史上指當代通常都泛稱現代作品,但是不用現代(mordern)這一詞,是怕與十九世紀晚期的現代主義搞混,不過通常展出較具當代特色的,還是將兩者混合一談以別於古典傳統藝術美術館。

●以下是紐約現代藝術館(MOMA)的定義:(http://www.moma.org/)
現代與當代藝術起源於理想和利益所產生的,在新的藝術傳統開始於十九世紀晚期至今仍在持續。 現代與當代藝術跨越國界,所有形式的視覺表達,包括繪畫和雕塑,素描,版畫及說明書籍,攝影,建築與設計,電影和影像,及更多元的新概念,仍有待開發或理解,以反映和探討的藝術問題的時代, 這些形式的視覺表達,是一個不限成員名額一系列的爭論和反駁說,可以探討通過展覽和裝置,並已反映在博物館的各種收藏,重要的當代藝術作品和藝術家的博物館,是榮譽的理想創立,並保持紀錄的文本。
這項承諾到當代藝術並告訴我們演變的了解,加深對傳統的現代藝術。


●以下是台北當代藝術館,對當代的定義:(http://www.mocataipei.org.tw/ )
藝術源自生活,當代社會即是當代藝術的最佳土壤,並且也是創作者、觀賞者、理論研究者、一般民眾之間經驗交流的憑藉。
當代文化在21世紀的數位化、科技整合的時代潮流之下,進入了前所未有的國際對話和融合的階段,地域性的文化未來,正繫於如何將「全球化」的趨勢,轉化為異文化間的對話刺激,以深化原本文化母體的自我認知和再定位。
80年代以來的藝術潮流,具有將藝術高與低的界限、藝術與其他學科領域、與社會生活疆界打開的全面體現,藝術的多元媒介、多元文化等內涵已將藝術、科學、哲學、生活美學、文化研究等場域的探索匯流。(http://www.mocataipei.org.tw/_chinese/1_about/2_about_taipei.asp
也就是從現代主義特色的作品找起,數位時代和全球化時代特色,結合自己本身特色等等來定義當代。

●台灣當代藝術種類:
其實所謂當代藝術是一個進行式,表現形式和種類通常都以裝置藝術複合媒材為主,除了傳統繪畫手法比較常見的是加上影音聲光效果的動畫、影片、投影效果,有的作品也以觀眾互動形式出現,關於台灣當代藝術紀錄,推薦本身也是當代藝術家的姚瑞中寫的台灣當代攝影新潮流這本書http://www.eslite.com/product.aspx?pgid=1001116171280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