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22日 星期二

2010‧0102~0206 Leon's Art Exhibition

日前替Leon先生製作油畫個展的邀請函,E-DM極小文宣作品

展覽文宣需求

1. 海報 x2pcs
2. 邀請卡x1
3. 展場餐桌文宣x3
展示地點:
果子咖啡館,北市民生東路三段140巷11號。
設計概念:
時尚‧簡約,展現個人風格,業主要求必須將油畫成品展示於邀卡,文宣內容,
由於展示場所為餐廳,色調不可太過冷梭,便以金色為底色,打造出時尚視覺效果。以下為校稿檔。

傢俱設計→衣帽架

去年9月開始義務幫忙設計了一組衣帽架,從最初的溝通概念
至打樣呈現,更改了無數次,無論是成品呈現的質感、顏色、
重量、材質......實用與否,由於是第一次接觸工業產品設計,
做出來的樣品也是....改良空間大於實用性。
經過多次溝通,與改善,今年即將再次打樣。
‧右圖為電繪電腦稿。
以下2圖為2008年9月打樣。


2009年12月10日 星期四

圖文傳播相關英文詞彙

圖文作家      Diagram text writer
自由創作者  Free creator
圖文創作者  Diagram text creator
圖文作家     Chart article writer
圖文創作者 Chart article creator
圖文傳播     Graphic Arts Communication

視覺傳達設計系 Department of Visual Communication Design
文字造形及編排設計Lettering&Typography
格模法(grid system)
色彩應用Color Application
設計基礎Design Basic
設計概論Introduction to Design
設計方法與創意思考Design Methodology and Creative Thinking
當代藝術Contemporary of Arts
藝術史論Artistic History View


編輯設計Editorirl design
繪畫Drawing

電腦設計應用Computer Design Application
電腦繪圖Computer Graphics
向量圖形Illustraator
表現技法Design painting
造形設計 3 Dimentions Design

視覺傳達設計Visual Communication Design
企業識別VIS
3D電腦動畫(基礎) 3D Fundamental computer graphy(Basic)
3D電腦動畫(進階) 3D Fundamental computer graphy(Advance)
包裝設計Packaging Design
海報設計Poster Design
商業攝影Commercial Photography

網頁設計基礎Basic Web Design
網頁設計進階Advanced Web Design
影音設計Video & Audio Design

攝影機Camera
攝影Photography
故事攝影Picture Story
印刷設計printing and design
印刷概論Introduction to PublicationI
設計計劃與調查Design planning and Survey
視覺心理學Visual Perception
環境視覺設計Environmental Visual Design
電腦多媒體Digital Multi Media
插畫Illustration
空間設計與模型製作Space Design and ModleMaking
構成設計Construction and Abstract Forms
造形設計原理Formative Study (上方造形設計 3 Dimentions Design錯誤)
廣告媒體設計Advertising Media Design
紋飾與設計Decorative Design and Motif
多媒體設計Multimedia Design

油畫Oil Painting
造形心理學Formative Psychology
企業識別系統設計Corporate Identification Design
色彩計畫Chromatic Scheme
研究方法Research Methods
裝飾設計與紋飾研究Research in Pattern & Decorative Design
時間與空間的造形藝術Time and Space in Plastic Arts
符號學Semiotics
設計專案Special Project
比較藝術學Comparative Arts
廣告信函(Dircet Mail Advertising)
POP Point of purchase advertising
CIS(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在國內稱之為企業識別系統,它包含理念識別(Mind Identity)、活動識別(Behaviour Identity)、視覺識別(Visual Identity)
平面設計(Graphic Design)
CF(Commercial Film)就是商業影片的一種
構圖(composition)
版面(page layout)
舊式風格(Old Style)
人文主義(Humanist)
格子(grids)
美術(fine art)
現代格線系統(modern grid system)
前置作業(pre-press)
藝術總監,art director
創意總監,creative director
文案(copywriter)
標識語言(markup language)
圖片(GIFs, JPEGs,PNGs)
廣告設計 Advertisement Design

2009年12月6日 星期日

圖文書的發展-2

二、圖文書第二次文藝復興
如果說第一次圖文整合的出版型態幫美術工作者的位置提高到某種程度的話,那麼第二次由幾米帶動的繪本風潮,則將美術工作者與插畫家取得到與(文字)作者相同的地位。
一九九八年八月,玉山社同時出版了幾米的兩部繪本《森林裡的秘密》與《微笑的魚》,在此之前,玉山社本以出版國外的繪本作品而聞名,如《閣樓上的光》、《人行道的盡頭》(以上為謝爾.希爾弗斯坦的作品,1995年9月、11月)、《瑪塞林為什麼會臉紅》、《哈吾爾‧塔布林--不會騎自行車的自行車師傅》(以上為桑貝的作品,1997年9月)及《星星還沒出來的夜晚》(米謝.勒繆的作品,1998年5月)(米謝.勒繆(Michele Lemieux) ,1955年生,現居加拿大,以自由創作為業,並在當地的大學插畫系任教。其繪製插圖並已出版的書籍數量極多,主要出版地為德國、法國、加拿大和美國,台灣已出版的作品為《星星還沒出來的夜晚》。)等書,但並未引起風潮,主要原因是玉山社並非是主流出版社,加上繪本的讀者向來只是小眾,所以幾米的這兩部作品在市場上也未造成轟動。不過卻有不少出版同業已經注意到幾米這號人物,較細心敏銳的讀者也能發覺到他的畫作風格非常類似法國的繪本大師桑貝一樣流暢自然。當時《森林裡的秘密》書腰上的文案:「沒有夢的城市,好寂寞。」的確震撼了不少讀者的心。如果不看其中插畫,只是細細品味書中的文字,或許很多人會認為這又是哪一位詩人的新作。
森林裡瀰漫著輕快的音樂,小兔兒和我在漂浮的枕木上,一步步向前跳耀。
樹林向後倒退,樹葉隨風飛舞。
我沉浸在悠揚的音符中,想起以前作過的夢。(幾米,1998a)


我看見一隻魚,一隻對我微笑的魚。
不管白天,夜晚,每當我經過時,她總是搖搖擺擺的游向我,對我微笑。
不論天晴,天雨,她似乎都在等著我,等著我給她一個深情凝視的眼神。
我想擁有這隻魚。
我帶著一隻魚,一隻對我微笑的魚回家。
我對她說話,她搖一搖尾巴,對我微笑。
我看電視到深夜,她無聊的吐了幾個氣泡,對我微笑。
洗澡的時候,她眷戀的陪在我身邊,對我微笑。

她始終帶著微笑的表情。我喜歡這隻魚。
我擁有一隻像狗一樣忠心,像貓一樣貼心,像愛人一樣深情的魚。(幾米,1998b)
當時像幾米這樣身兼文字與繪畫的創作者著實不多,其能展現驚人的創作力和多變的敘事風格的更是少之又少,不過類似這種方式出書的美術工作者卻一夕之間暴增了起來,較有名的是《紅膠囊的悲傷1號》(紅膠囊,1998年6月,大田)、《交換日記》(張妙如、徐玫怡,1998年10月,大塊)、《尋找樂園》(徐秀美,1998年11月,麥田)、《陪孩子一起作夢》(李純慧,1998年11月,玉山社)、《旋轉花木馬》(可樂王,1998年12月,大田)等等。這些作品的內容、型態、繪畫風格、文字表現完全不一樣,如《紅膠囊的悲傷1號》偏實驗性,《交換日記》類似塗鴉,《尋找樂園》又是正統的水彩素描畫,但他們的共同點就是文字與繪畫都是自己來。
一九九九年二月,幾米的第三本作品《向左走‧向右走》面世,出版商改由同樣是致力於繪本文學,但更有大眾市場及競爭力的格林文化發行。剛開始這本書也未造成轟動,不過由於內容是男女之間的愛情故事,沒多久就開始像傳染病一樣大流行。口耳相傳的結果,一夜之間「幾米」這個名字馬上成為台灣繪本文學的代言人,而《向左走‧向右走》也獲選為誠品年度推薦選書與金石堂十大最具影響力的書。接著同年五月、九月又推出了《聽幾米唱歌》與《月亮忘記了》兩部作品,同樣深受讀者歡迎。而在兩千年的台北國際書展上,幾米的魅力更是空前,其作品也受國際出版界青睞,陸續賣出德、美、法、日、義、希臘、韓及大陸的版權,為國爭光,也使台灣的繪本文學在國際間取得了一個重要的位置。

幾米的成功,為許多美術工作者及插畫家打了一劑強心針,除了紅膠囊、可樂王、張妙如、徐玫怡與幾米本人陸續有令人驚艷的新作外,許多原本是純藝術畫家、筆記書的畫者、擅長玩繪圖軟體的技術編輯,還有一些美術科系的在學生也磨刀霍霍,悉數加入戰場。 (類型的書有:《文學漂鳥》(雷驤,2000年2月,遠流)、《當旅人遇見旅人》(林耀堂,2000年10月,麥田)、《天使的聲音》(邵婷如,2000年11月,方智)、《魚戲人間》(小魚,2001年5月,天下)、《品味幸福》(粟耘,2001年5月,天下)、《狗兒哈利的自言自語》(李檬,1999年9月,小知堂)、《決心去旅行》(林君萍,1999年10月,小知堂)、《擁抱心潔》(李心潔,2001年,平裝本)、《林麗琪的秘密花園》(林麗琪,2001年4月,大樹)、《行旅畫帖》(雷驤,2002年10月,馬可孛羅)等。)
 但問題是並非人人都能文字與繪畫皆俱,怎麼辦?當然窮則變,變則通,出版社則想出了一個投機取巧的辦法--那就是「分工合作」。美術工作者會畫,文字工作者會寫,兩相配合,自然兩全其美。(這類型的書有:《2025新小王子21世紀地球探險》(陳樂融著,平野文子繪圖,1999年10月,商智文化)、《愛情詩流域》(張曼娟著,那鈺婕繪圖,2000年1月,麥田)、《等待王子一百年》(葉姿麟著,邵昀如繪圖,2000年8月,紅色)等。)
找不到文字工作者呢?無所謂,把經典文學配上彩色插圖,舊瓶裝新酒,美美的書讀者照樣捧場。(這類型的書有:《城南舊事》(林海音著,關維興繪圖,2000年5月,格林)與《桂花雨》(琦君著,黃淑英繪圖,2000年7月,格林)等。)找不到美術工作者呢?那也無妨,就請攝影師用拍照的方式,或用電腦軟體合成拼貼也有相同效果。(這類型的書有:《卡布奇諾e畫布》(J/infidel,2001年1月,維京)與《不連續記憶體》(剪花王子,2001年12月,田園城市)。)但若國內找不到適合的作者呢?不怕,台灣讀者早已國際化,把歐美、日本的書買來翻印一樣賣。(這類型的書有:《靈魂的出口》(米蘭‧昆德拉等著,布赫茲繪圖,1998年2月,格林)、《橄欖色的托斯卡那在唱歌》(花園理惠著,朝倉美繪圖,1999年5月,墨刻)與《寂寞國的殺人》(村上龍,1999年6月,紅色)等族繁不及備載。)只要掌握住大原則,圖像+文字,無所不用其極,自然有市場。
摘自http://forum.pchome.com.tw/content/78/17946

圖文書的發展-1

圖文書的發展

圖文書可說是台灣特有的一種新興書類,與歐美、日本的繪本文學不太一樣,但若以廣義含括所有「圖像+文字」的書籍而言,流傳國內最廣、時間最久的法國作家安東尼‧聖修伯理(Antoine de Saint-Exupery,1900-1944)的《小王子》(The Little Prince),也可算是圖文書的一員。這本寫給成人看的童話書,以清新優美的散文詩手法加上充滿童真有趣的插圖,敘述了一位在撒哈拉迫降的飛行員與一個不可思議的小孩邂逅的故事,可說是最為台灣讀者所熟知的圖文書名作。
如果再將圖文書的範圍擴大至漫畫,早期時報出版的蔡志忠系列如《三國志》、《封神榜》、《花間的細訴--宋詞說》、《千古的絕唱--唐詩三百首》、《史記》與朱德庸系列如《澀女郎》、《雙響炮》、《醋溜族》,加上九大文化的魚夫漫畫唐詩系列如《韓愈》、《柳宗元》、《白居易》、《王維》,加上一九九八、九九年經典傳訊引進台灣的史考特‧亞當斯(Scott Adams)的企管類漫畫「呆伯特」系列如《呆伯特法則》、《呆伯特人物誌》、《呆伯特大未來》和立緒出版引進整套的「思潮與大師經典漫畫」系列如《弗洛伊德》、《卡夫卡》、《布希亞》、《德希達》、《女性主義》、《後現代主義》與《文化研究》等等,都算是廣義的圖文類書籍。
但嚴格說來,將圖文書真正變成台灣全民閱讀運動的,應該是發生在近幾年的「兩次文藝復興」(會用「文藝復興」這個字眼,是借用它的「再生」之義。誰「再生」?當然是「美術工作者」,現在這種人的職稱叫「美術編輯」,較好聽的說法是「美術設計」,早期的說法則是「美工」。至於原因為何?將在下文詳細說明)。第一次的指標人物是黃威融,第二次當然就是幾米。會以他們兩人為指標是有其原因的。這兩人專長不同,背景不一,一個職稱是作家,一個是繪本作家,但兩人最大的貢獻是,提昇了美術工作者的地位,並替這些長期默默付出的人爭取到較好的位置。

一、圖文書第一次文藝復興
早期出版社的編制中,除了撰稿的作者外,最重要的人就是幫忙處理作者稿件的編輯。當作者交稿後,出版社會請編輯整理稿件,發排版公司打字後校潤三次,無誤後印刷成書。若需做些花邊設計,小出版社會請編輯自行拼拼貼貼湊湊就可交差;較具規模的出版社,則有專業的美術編輯負責書籍的美化工作,若需配置插圖,有的美編可以自己動手,若有相當預算的話,也可以找專業插畫者幫忙。但通常這些人都是沒什麼地位的,書籍封面上也不會有他們的名字,除非是較具知名度的插畫家(如《烏魯木齊大夫說》(侯文詠著,蕭言中繪圖,1992年11月,皇冠)、《午茶約會》(出口保夫著,出口雄大繪圖,1994年9月,時報)、《春天底下三條蟲》(小野著,幾米繪圖,1997年3月,麥田)、《小淘氣尼古拉的煩惱》(葛西尼著,桑貝繪圖,1997年4月,晨星)等書。) 或遇到特殊狀況(如《台灣賞樹情報》(張碧員著,呂勝由攝影,傅蕙苓、陳一銘繪圖,1994年11月,大樹)等。), 這些在背後默默將書籍美化的最大功臣,才有機會在書的封底或摺口秀上他們的名號。
待到黃威融的《旅行就是一種SHOPPING》(1997年4月,新新聞)出版後,美術工作者的地位馬上向上翻了三翻。因為這本旅遊書完全推翻了書本製作的既有概念,把書籍當作是一種拼貼遊戲,美術工作者利用電腦軟體將拍攝的照片及蒐集到的圖片一一去掉背景,一張一張拼貼在書本上與文字結合,使得書籍的版面變得更豐富花俏,連內容寫些什麼似乎也不那麼重要了。這本類似雜誌製作方式,設計新穎、印刷精美、版型特殊的書籍行情一下水漲船高,短短一個月就刷了四刷。出版人嗅到這股趨勢,馬上一窩蜂跟進,遠流、時報、希代、皇冠、大塊及城邦出版集團下的商周、商智、麥田、莫刻、貓頭鷹紛紛加入戰場,頓時這種圖文整合的旅遊書籍充斥整個出版市場。不管是吃的、用的、鍋碗瓢盆,或是車票、牙刷、酒瓶、錢幣、手提袋、地圖、衣服、鞋子、包裝盒,只要是日常生活所需,食衣住行育樂中所能拍成照片或畫成小插圖的東西,甚或不管是活的、死的、動物、植物、生物或非生物等,只要美編可利用電腦排版與繪圖軟體去背或修飾後放在書本上,都可以化腐朽為神奇,管它彩色黑白,都是一本一本美美的書。短短一年多的時間,圖鑑、旅遊、飲食、地圖類的書籍滿天飛舞,好不熱鬧。連出版界的名門正派天下文化也無法置身事外,就可知這股由黃威融所引爆的風潮有多誇張與驚人。特別是一九九八年出版的《誠品副作用》(李欣穎,1998年1月,新新聞)、《在台北生存的一百個理由》(馬世芳等著,1998年9月,大塊)與《跌倒在旅行地圖上》(孫秀惠,1998年10月,天下文化)等,更將旅遊書的玩法推展到最極致。
摘自http://forum.pchome.com.tw/content/78/17948

圖文書的定義

圖文書的定義
什麼是圖文書?
是新興書類嗎?
等同於圖畫書嗎?
與繪本有什麼不同?
該如何定義?其實是一個令人傷透腦筋的問題。由於目前這種「圖像+文字」的形式、可能性、想像空間與玩法都還是進行式,姑且不管它與漫畫、繪本、插畫、畫冊、攝影、食譜如何區分,我們先來聽聽出版人的看法。
本身也是繪本創作者的格林文化總編輯郝廣才認為,不管是插畫、繪本、畫冊,「這些書都叫圖畫書(picture book),只是繪本以圖畫說故事,連貫性很重要,而且圖像本身必須能準確傳達訊息,即使不存在文字也可以說故事。
繪本像應用美術,與藝術不同,沒有主題也可以是好的藝術品。」 (參見《誠品好讀》第26期,頁34) 郝明義則將圖文書的範圍擴大,「攝影、繪圖、插畫、漫畫等都是圖像,是作者與讀者溝通的型態。某些書以圖像呈現比文字適合;或作者擅長以圖像表達,就以圖像形式呈現。」 聯合文學的資深主編鄭栗兒則拒絕對圖文書下明確的定義,她認為:「有圖有文就叫圖文書,可區分為漫畫、插圖、繪本,這是文圖比例的問題,無須特別定義。廣義的圖文書,攝影與漫畫都包括在內;狹義的圖文書具有兩個條件:一是插圖,一是圖文比例為1:1。」至於創作者怎麼看待圖文書呢?一直被大陸讀者錯認為漫畫家的幾米則是將自己的創作界定為「圖畫書中的繪本」。他認為,「圖文結合就叫圖文書或圖畫書,包括食譜、攝影集、兒童繪本等在內。此類型行之有年,只是近年加入文學性和創意的圖文書增加,吸引大家的注意。」 他一直對大陸的媒體強調自己的作品不是漫畫,而是繪本,或稱圖畫書。幾米認為,漫畫非常倚重文字的嘲諷力量,如果去掉文字,畫面就難以說明;但在他的作品中,文字部分就像電影的旁白,不看文字也能感受畫面本身的故事和感受。所以他堅持,「繪本和漫畫是兩種平行發展的門類」。 (參見「新華網」記者程瑛、範麗青與「華夏經緯」記者陳鍵興、向劍國的專訪)而新生代的創作者紅膠囊的看法則比較具體,他認為圖文書「是漫畫和繪本的中間路線,必須是有點深度、不會太艱深,又有點時髦的東西。漫畫沒法表現圖像的文學性,而純文字又沒有圖像的想像力,兩者結合即有很大的表現空間。繪本的邏輯,是一個長篇故事或有幾個小短篇,以圖文相連或圖文搭配方式說故事;圖文書裡的文字則可以解釋圖像也可以毫不相干,當創作者讓圖像和文字起化學作用,才可達到圖文書的真正趣味。」了解了各家的說法後,我們再來追本溯源,搞清楚什麼叫「繪本」。事實上,「繪本」這個名詞應是譯自日文而來,單獨來看,「繪」是「圖畫」的意思,「本」就是「書」,而日文的「繪本」之意就是指「專給兒童看的圖畫書或畫冊」。這種由繪圖與文字相結合的創作形式早在歐美、日本行之多年,只不過它最初是以兒童為閱讀對象,屬於兒童文學的範疇。內容上是以極簡單的故事陳述為主,並以整頁的圖畫搭配極少的文字,每一頁文字不見得都有意義,有時只是藉由具體的圖像引導兒童進入文字閱讀的領域或學習瞭解新事物。因此圖畫是主體,文字存在與否並不影響畫中所想要傳達的意思。

兒童繪本進入台灣只有短短三十年的歷史,一九九○年代正是其發展最活躍的時期;而在國外,繪本形式除了童書性質之外,更有插畫家將關懷的觸角延及自身內在觀照的省察,開創了所謂的「成人故事畫冊」。例如最早引進國內的謝爾.希爾弗斯坦(Shel Silverstein)(謝爾.希爾弗斯坦(Shel Silverstein, 1932-1999)美國著名的畫家、詩人、劇作家、歌手與作曲家。擅長以簡單生動的圖像和淺顯的文字,呈現深刻的哲理和雋永的意趣。在台灣已出版的著作有《閣樓上的月光》、《人行道的盡頭》、《一隻向後開槍的獅子─卡拉夫迪歐》、《愛心樹》、《失落的一角》和《失落的一角會見大圓滿》等。)及台灣讀者最為熟悉的桑貝(Sempe)(尚-賈克‧桑貝(Jean-Jacques Sempe),1932年出生,法國繪本大師。1960年開始替《小淘氣尼古拉》系列畫插畫,從此展開插畫家生涯。三十多年來,已成為世界級的插畫家,插圖散見世界各大報章雜誌。而繪本也被翻譯成許多種文字,在三十幾個國家流傳。在台出版的作品有《瑪塞林為什磨會臉紅》、《哈吾爾‧塔布林--不會騎自行車的自行車師傅》、《藍伯特先生》、《清晨》、《紐約‧巴黎》、《我的另一半》等,是台灣最受歡迎的國外繪本作家之一)的作品,都是能將圖像與文字結合的繪本大師。但在他們的作品中,文字表達的內容層次顯然比兒童繪本深入許多,甚至圖畫也不再只有單純的畫面,而是具有與文字相當的內涵地位,作者經由圖畫或以幽默的筆觸來透露一種荒誕的趣味,其中包含對生活的態度、甚至對人性的戲謔等。
事實上,以書冊為載體,讓文字與圖像同時呈現,從來就不是新潮的概念。自印刷術勃興以來,不論中外,平面媒體便一路服膺兩者且並行不悖;清人葉德輝在《書林清話》卷八〈繪圖書籍不始於宋人〉中有云:「吾謂古人以圖書並稱。凡有書必有圖。」蓋「圖書」一詞在中國雖迭有爭議,不管是最早見諸《史記》的〈蕭相國世家〉的「……(蕭)何獨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圖書藏之。」中乃指「地圖」與「籍冊」;或指《易‧繫辭》之獨特成書形式:「河圖洛書」;亦或俗稱「印章」為「圖書」(見宋人張耒《柯山集》卷四十〈湯克-圖書序〉、明人陸容《菽園雜記》),大抵都是指述一種文圖並陳的視覺傳播形式
以上此段話乃轉引自陳建民於〈圖文書觀察筆記〉的說法,收錄於《誠品好讀》第26期,頁46
摘自http://mypaper.pchome.com.tw/mavis57168/P1

研所一定要會的事,導讀

環境視覺規劃課同學集結了有關環境視覺的期刊,小論共12篇,
每人一篇作指引同學導讀的報告。
在做資料整理時發現,原來這樣的導讀工作,幫助我讀更多的相關書籍
也了解到更廣泛的資訊。

導讀的目的

培養導讀者口語表達的能力
培養導讀者思考批判的能力
激發更深層廣泛的討論話題
導讀必備的條件
充份的準備(熟讀內容,找尋相關資料,圖片)
準確的時間掌握 (擷取重點,使聽眾短時間明瞭)

分享時應注意的地方
導讀分享前熟讀報告,並自我練習與修正程序內容。
讀內容除作者介紹外,要對作品本身作背景介紹。
除了闡述文章中主要觀點外,導讀者一定要有自己的觀點,並對文章做整體評價。
若有時間上的限制,可採歸納法。
若是小說,可以加上人物分析,強化導讀的張力。
事先收集相關書籍內容做橫向的比較,可提高導讀的視野。
導讀過程可以提出一些相關問題,以炒熱討論氣氛。
有補充資料,應事先影印好供大家參考。
導讀最後,也可以提供一份參考書單,提供有興趣者更深入的研究。

結語
完整的導讀報告應含有:
作者與作品的背景介紹資料
本書的重點摘要
自己的收穫
對本書的評論(包括質疑部份)

2009年12月3日 星期四

繪畫→painting

繪畫在藝術層面上,是一個以表面作為支撐面,再在其之上加上顏色的行為,那些表面的例子有紙張、油畫布(canvas)、木材、玻璃、漆器或混凝土等。在藝術用語的層面上,繪畫的意義亦包含利用此藝術行為再加上圖形(drawing)、構圖及其他美學方法去達到表現出從事者希望表達的概念及意思。 繪畫是一個捕捉、記錄及表現不同創意目的的形式,它及其參與者的數量同樣地為數眾多。繪畫的本質可以是自然及具像派的(如靜物畫(still life)或風景畫)、影像繪畫(photographic painting)、抽象畫、有敘事性質的、象徵主義、情感的或政治性質的。歷史上有一大部分的繪畫被靈性主題及概念所主導,這些繪畫形式由陶器上的神話角色到西絲汀教堂的內壁及天花板上的聖經故事場景都有,它們會透過人類身體本身去表達靈性的主題。

史前繪畫

最古老的繪畫位於法國肖維岩洞(Grotte Chauvet),部分歷史學家認為它可以追溯至32000年前。那些畫經由紅赭石(red ochre)和黑色顏料作雕刻及繪畫,主題有馬、犀牛、獅子、水牛、猛獁象或是打獵歸來的人類。石洞壁畫在世界各地均十分常見,例如法國、西班牙、葡萄牙、澳洲及印度等。這些繪畫的發現對其存在目的引起了眾多不同的猜測,有些假設指出那些繪畫是當時的人認為繪畫可以捕捉動物的靈魂,令他們狩獵更為順利;一些假設則認為那是泛靈論的一種現象,表達他們對自然的尊敬;亦有另一假設指人類與生俱來已有自我表達的需要,而那些繪畫正是其結果;此外亦有那是作為應用資訊的傳播的觀點。
繪畫是一種在二維的平面上以手工方式臨摹自然的藝術,在中世紀的歐洲,常把繪畫稱作「猴子的藝術」,因為如同猴子喜歡模仿人類活動一樣,繪畫也是模仿場景。
在20世紀以前,繪畫模仿的越真實技術越高超,但進入20世紀,隨著攝影技術的出現和發展,繪畫開始轉向表現畫家主觀自我的方向,看到一幅畫有時無法口述其畫風格,表達涵義,但一定能說出是誰畫的,每個畫家開始發展自己獨特的風格。
油畫及水彩畫是西方文化中知名度最高的繪畫媒體,風格和主題有豐富且複雜的傳統。
在東方,黑色及彩色的水墨畫則主導了繪畫媒體的選擇,風格和主題上與西方一樣同樣有著豐富又複雜的傳統。

中國傳統繪畫
前221年至220年

早期的中國繪畫是畫在絲綢上的,直到前1世紀發明了紙張後,絲綢漸漸被較低廉的物料所取代。而到東晉時期,繪畫及書法在中國的朝廷圈子成為最受注重的藝術,而那些作品多數由貴族及學者所繪畫。當時的繪畫工具為由動物毛髮製造的毛筆及由松製炭黑或動物膠(Animal glue)製成的中國墨水(Chinese Ink)。名書法家的作品在中國歷史上均受到高度的重視,並會像畫作一樣掛在牆壁上。

《洛神賦圖》(局部) - 東晉畫家顧愷之所繪畫。

220年至581年

在六朝時期,人們開始欣賞繪畫的原本的美,而且亦會寫下有關繪畫的著作。在此時期開始出現有知名度的個人畫家,如顧愷之。他們在表達儒家思想如夫婦父子之禮的同時,亦會追求圖像的美感。

六法
繪畫六法由5世紀的畫家及藝術理論家謝赫所著,並記錄在其著作《古畫品錄》的序論中。當中提及的六法為:
氣韻生動是也,一種說法指其意為傳神,此外亦有指表達畫家人品或使用畫筆及墨水的技術要精湛的說法。
骨法用筆是也,即用畫筆的技巧在表現鉤線點戳時要有"骨力",這和當時書法和繪畫密不可分的關係有關。
應物象形是也,即感受物體的結構再描畫出物體的形態。
隨類賦彩是也,即因應物體的本身色彩而在作品中加上適當的色調及表現出層次感。
經營位置是也,即對作品構圖、深度的思考。
傳移模寫是也,即對自己的草稿作增加刪除後再畫一次才能完成作品,此外亦有對古人作品作出模仿摹製作為學習的意思。

581年至960年

《明皇幸蜀圖》- 唐朝畫家李昭道所繪畫


在唐朝年間,宮廷人物畫大為發展,從畫家周昉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其主題環繞皇宮的人物如皇帝、仕女等。在南唐年間,人物畫的優美的寫實手法發展至顛峰。
此時期,有畫聖之稱的吳道子出現為中國畫的發展帶來轉變,吳道子利用稱為"蘭葉描"的線條手法去表現事物,改變了當時盛行的顧愷之畫派,自唐朝開始,山水畫的數量開始增加,並分為李昭道的"青綠山水"與王維的"水墨山水"兩派各自發展。



《雪溪圖》-唐(傳)王 維
960年至1368年
到了宋朝,對地貌的描繪開始表現得較為隱約。畫家們以模糊的輪廓去表現出遠處的景物,而山的外形則隱沒在濃霧中。繪畫的重點放在表現出道教及佛教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在此期間著名的畫家有《清明上河圖》的作者張擇端及以山水畫著稱的夏圭等。除了以表現立體事物的手法為目標的畫家外,另一些畫家們則以另一目的去進行繪畫,北宋蘇軾提出以書法融合於繪畫當中,而他及許多大文人等開始了文人畫的風氣。而在此時開始很多畫家都把繪畫的重點放在如何表現物件的內在精神而不是其物質上的外表。

《清明上河圖》

1368年至1895年

在13世紀開始,比宋朝畫顏色更為豐富的明朝畫出現。而包含了眾多繪畫大師精髓、成為此後中國繪畫入門教科書的《芥子園畫傳》在1679年首先出現。在畫派方面,一方面仍然保留元朝文人畫特色,以沈周為首的吳門畫派吳門畫派.於2008年10月7日查閱,另一方面則力求把宋朝畫重生及轉化,以戴進為首的浙派,到了清朝早期,奉行個人主義的畫家開始出現,他們一反以往遵行繪畫的傳統,而追求更為自由的畫法。而到了17及18世紀,揚州及上海等大型商業城市因為商人出資資助畫家們不斷創新而令那些地點成為了藝術中心。到了18世紀後期及19世紀,中國畫家接觸到更多的西方繪畫,一些畫家完全捨棄中國畫而追求西方畫,另一些則力求融合兩者,當中最為著名的為由農民家庭出身的齊白石。


《廬山高圖》軸 沈周

現代

自新文化運動開始,中國畫家開始嘗試西方畫法,而油畫亦在此時引入中國。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早期,畫家被鼓勵從事社會主義現實主義(socialist realism)。部分蘇聯的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完整引進,那時畫家會被提供主題及被要求大量生產,此規限在1953年開始放寬,而在1956-57年間的百花運動中傳統中國繪畫得到了一次重生。此期間由表現出農村日常生活的農民藝術畫數量大增。
在文化大革命期間,藝術學院被關閉,相關藝術的期刊及主要藝術展覽被停止,在破四舊的運動中,中國藝術亦受到重大的破壞,在文化大革命後,藝術學院及專業團體再次被成立,亦設立了與外國藝術團體的交流,同時中國藝術家亦嘗試新的主題及技巧。

插畫→Illustration

插畫(Illustration)又稱插圖。
Illustration一詞定義不一,解釋繁多,其主要功能是將文字內容、故事或思想以視覺化的方式呈現。此外,插畫與其他純藝術的最大分野之處不只在於有文字的敘說性,其背後的市場和特定對象之目的,更使插畫有著視覺傳達的大眾傳播性。
因此舉凡美術的相關設計,如文字編排、空間的表現、線條的變化或是媒材的使用都比其他類的藝術創作來的更加多元,才能以多向地非語言型式(visual)來傳播語言(verbal)的深層意涵。插畫的應用十分廣泛,凡書籍、雜誌、報紙、說明書、小說、教科書等刊物,在文字中插入的裝飾文案、繪畫,都統稱為插畫,插畫是一種結合藝術創作與文字(非語言和語言)的藝術表現,有著「敘說」內在思維的傳播性。

Illustrated Book是指,有插圖的書,意指一本厚厚的書,裡面有多張插圖,圖文並非完全連結,和每頁插圖具連貫性的Picture Book(繪本)不同。

插畫的功能

‧詮釋或加強文本的主題內容。
‧應用於文學作品,能清晰地表達故事中的場景與腳色。
‧應用於教學圖物,能將抽象概念具體化或實作的步驟圖解,而利於學習。
‧將文本的內在情感圖像化,直接與讀者溝通交流。

插畫的媒材

插畫的創作媒材是多變且多元,透過這些媒材的使用將可塑造畫面的氣氛與情感,傳達出作品的意象。意即,一媒材的使用可看出創作者如何營造與詮釋文本或創作者本身所欲表達的概念。

重要媒材

線條:「線條」是繪畫最基本的表現手法,插畫家往往利用線條的勾勒來創作出心裡想要表達的畫面,這是呈現出畫者個性與畫風的最基本要素之一。
線條的使用不只可以變換光影的明暗、物體的立體感、動態的顯現,同時可營造觀賞者對畫面空間的知覺,如水平與垂直線給人穩定感;斜線給人不平衡感等等。

其他媒材:可以是渲染表現,在線描圖形上加上單色渲染效果和以毛筆渲染出抽象效果;平面表現,運用分割、直線與色彩的反覆創造出平面與單純化效果;拼貼表現,利用圖片、照片、文字或其他材料重新組合圖面。當然還有版畫、油畫、水彩、針筆、麥克筆、日用品、數位電腦繪圖…等等多元的媒材。

插畫的構圖

構圖之於插畫家就像取景之於攝影師,如何取景、安排景,都會影響插圖所要傳達給觀賞者的意涵和情境。以下舉幾個重要的構圖要點:

構圖要點
類似構圖:藉由畫面上重複的形體或相似比例的形狀和線條,來強調主題。

視點:觀賞畫面的角度,經由透視原理來營造(包括單點透視、兩點透視等等)。
視點的取決亦會影響主題的呈現,例如單點透視的中心往往是主題所在。

圖地關係:指人類的視覺會把視覺對象從背景浮現出來,浮現出的即為圖,其餘的周圍背景稱為地。依照王秀雄的說法,下列有幾點要素易成圖:「小面積的、居於下方的、對稱的、凸的、單純的、水平或垂直的,及具有動感的。」按圖地關係,「圖」常常即為一插圖中的主題。

均衡:可分為對稱與不對稱,對稱均衡就是一軸線下畫面兩邊的均衡;不對稱均衡是左右物體在不對稱的情況下又達到均衡的效果。

對比:可以是顏色的對比或是比例大小的對比,視覺上造成一種反差效果。假設要呈現出衝突與對立美感的主題,即可使用此法。

動勢:指的是人的視線在畫面中的走向,動勢的設計會有引領觀賞者走入主題之感。由於閱讀西方文字的方式是由左至右然後由上至下的模式,因此動勢的安排最好依照「Z」字型的法則,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

留白:源自中國水墨畫,能營造出想像與意境的擴充,亦是圖地關係原理的應用,能讓畫面具有穩定感。

參考資料

徐素霞,插畫─獨立而完整的藝術,出自《雄獅美術》。1996年,第302期:11-20頁。
王秀雄。《美術心理學》。台北市:高寶出版社,2002年:ISBN 9570003316。

黃沛文,《民87-89年自由時報花編副刊「自寫自畫」圖畫作品風格研究》,屏東師範學院視覺教育研究所。2002年。
美國,珍‧杜南 (宋佩 譯)。《觀賞圖畫書中的圖畫》。台北市:雄獅美術出版社,2006年:ISBN 9574740986。

2009年11月29日 星期日

插畫家搜查

時尚插畫家→
台灣時尚插畫家:

1.張妙如
圖文創作家,漫畫家:交換日記,光合作用,明星花露露,春麗日記簿,M&M MOOK...等。
2商少真
繪本:夢酥酥,亮晶晶,作品散及各大時尚雜誌如 ELLE,SUGAR,COCO,BEAUTY...等等。
3水瓶鯨魚
失戀日記, 好想結個婚,單身的人都在路上;作品散及各大暢銷書, 報章雜誌。

4林怡芬
繪本:橄欖色屋頂公寓305室,十二味生活, MOOK記事本;作品散及各大時尚雜誌如 ELLE,SUGAR,COCO,BEAUTY,WOMEN常春...等等及節目"完美女人窩"片頭圖畫。

5張曉萍
繪本:女子巷弄二號,遇見, 喜歡一個人;作品散及各大時尚雜誌如 ELLE,SUGAR,COCO,BEAUTY及喜餅包裝設計...。

6米力
圖文書:米力的生活札記,雜貨舖,花花世界,我愛橫條杉...等.曾設計過知音卡片.作品散及各大暢銷書, 報章雜誌,和偶像劇"命中註定我愛你"插畫。

7阿喵
著名卡片創作者及插畫家, 著名卡片人物MIKI的創作者(一位有娃娃頭的可愛小女孩。

8凱西陳
著名卡片創作者及插畫家9米榭兒 (繪本:明天再做乖女孩;作品散及各大書及 報章雜誌。
兒童插畫家→
1. Montse Gisbert 西班牙兒童插畫家(童趣繪本)
http://www.montsegisbert.com/index.html
 2.Gillian Roberts - 英國兒童插畫家
http://www.gillianfroberts.co.uk/
 3Andre Dahan(法國‧巴黎)兒童繪本畫家
 http://www.andredahan.com/

4.Gary Baseman 加州的插畫大師
http://www.garybaseman.com/

5.Mark Ryden - 美國插畫家
http://www.markryden.com/
6.法國兒童插畫家
http://vaufrey.delphine.free.fr/#

 台灣插畫家類→
1.幾米
繪本:向左走向右走,布瓜的世界, 地下鐡, 微笑的魚.插畫作品分佈於台灣各大報及各大輰銷書

2.可樂王
零食可樂果包裝,及各大報,和奇摩名家專欄

3.萬歲少女
朵朵小語

4.徐玫怡
交換日記

5.蘇芳毅

另類欣賞的插畫家類→
1 法國: 桑貝 (小說"小淘氣尼古拉"的插畫)喬治哈朗斯本(卡斯柏與麗莎Gaspard et Lisa,貝貝Penelope)
http://www.alliancefrancaise.com.hk/paroles/numeros/198/03.html

2 日本: 奈良美智 (著名的日本性格插畫家, 作家吉本芭娜娜的御用插畫家。
   http://harappa-h.org/nara2005/

3.日本圖文創作家高木直子 (一個人上東京、150cm Life、一個人住第五年)
     http://hokusoem.com/

4.葡萄牙:Jennifer Janesko以繪畫美女出名,他畫中的美女都非常豔麗,野性以及叛逆。
   http://www.janesko.com/home.htm

5.美國: Caitlin Dinkins (九四年創立的Stila,成了化妝品界使用插畫娃娃最成功的案例)
    http://blog.sephora.com/2007/12/behind-scenes-beauty-stilas-caitlin.html
6.Yoko's Paintings 日本插畫家‧冷灰調的詭譎
   http://www.yokotanaka.com/
7.Julian Beever - 英國 (街頭塗鴉‧粉彩立體畫)
  http://users.skynet.be/J.Beever/index.html
8.朱里安諾 Giuliano Ferri
http://www.xuexue.tw/professor/who_introduction.asp?CTID={8F0F3F37-7C14-46F0-882B-6FFFAC76FB0B}


2009年11月24日 星期二

毅力驚人,王氏夫婦→2009-11-15

常常在課堂上聽到"王盈發"學長的名字,終於見到本人(怎麼好像明星@@)
學姊許秀如與我們分享工作實務經驗並教導我們如何克服研究所難關
在研究所必修:
‧溝通表達力
‧思緒整理(如何表達清楚、精彩)
‧語言能力
‧企劃力(思考問題,處理事情的能力)
‧關心每一件事,培養自己獨立思考,見解。
‧對誰?為誰?市場競爭力,鍛鍊執行力。
‧思索設計出發點,而不是"我覺得......我喜歡......"
‧WHO AM I  認識、了解,整合自己。

花蓮七星柴魚博物館的舊翻新過程,小林煎餅企業識別更換......
豐富的設計案例,詳細的解說了計畫流程、執行階段、成果發表。

在整理這幾次實務分享的筆記時,發現諸多長者們提醒的共同點。
如下:
1.語言能力的加強。
2.不要只是關注"設計",要全方位。
3.對誰溝通?為誰而做?目標要明確。
4.整理!!!學會有條理的思緒整理。
5.企劃→定位→合理化。
學習紀錄但也要吸收喔!!

智慧風尚‧呂美雲小姐→2009-11-08

設計實務課,請來了研究所學姊,呂美雲小姐,
分享她的經驗與成功案例。
智慧財品牌策略有限公司 web:http://www.clever168.com.tw/




美雲姐的背景是:會計科系,跨領域來到了商業設計。
分享歸納出以下幾點
‧設計人要會讀詩                     多聽‧多看‧多學。
‧吸收新知,了解趨勢             關掉不必要的視窗。
‧透過吸收知識來創新思維    從生活中找靈感,累積靈感存摺。
‧管理學                                      紀錄思緒過程,加以分析。
‧時時觀察                                  吸收訊息,更新並保持敏感。
‧執行力,知行合一                 設計實用性,執行可行性。
‧建立客戶                                  以客戶立場,思考設計重視客戶體驗。
‧找出自己的競爭優勢             改變思考模式,認識自己,行銷自己。

台上10分鐘,台下10年工,每當看到或聽到成功女性的演講時,
便會思索,自己未來的方向,幾年後的我,會是如何???
也很佩服學姊們,努力辛苦一切都是值得的,祝福學姊提報順利,一帆風順!!!

2009年11月23日 星期一

做一件事,不作半件事 王鍊登教授→2009-10-25

王鍊登 Wang Lien-Teng

1933年2月11日生,台灣台中縣人 (清水鎮)
1952年省立台中師範學校畢業
1952─1954豐原鎮南陽國小、豐原國小美術教師
1958年國立台灣師範學美術系畢業 (47級)
1959-1962和張祥銘、張錦樹…等人成立「今日畫會」
1967年西德Carl Duisberg Geselischaft(CDG)基金會工業設計獎學金得主:王錬登、侯平治。是台灣第一批留歐學習設計的人。
1967-1969年,德國埃森市福克旺造形學院工業設計系畢

德國人有一句經典名言Ordering is a half life 整理工作是生活;生命的一半。
許多的事情我們需要養成習慣,才會讓生活井然有序,王鍊登教授說。
‧基本功夫下的不夠,投機取巧,不要太依賴網路。
‧要多利用,了解設計的產業文化,跟上時代的腳步。
‧生活體驗,人生體驗,設計要學的不單是設計,未來學,整合行銷....都該涉略。
‧沒有場外的狀元,參加不一定會考上但只要有參加就有機會。
‧設計精神不能死,鍛鍊第2語言,多了解其文化背景。
‧找到自己的學習方法學校後也需要不斷學習。
教授與我們分享了許多屬於他的品牌創作,在他身上看到了對於設計的熱忱,
很少看到這樣一個充滿熱情精力旺盛的老人家。
深深感動著.......

2009年11月19日 星期四

葛本納 里好!

影像研究專論課讓我認識了商楠和韋佛(一種傳播模式),
進階又認識了葛本納先生,不要懷疑,他現在是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安娜堡傳播學院的教授和系主任喔!!第一次專心研讀這麼專業的理論書,並分析他的理論。

傳播理論


商楠(Claude Shannon)和韋佛(Warren Weaver)的傳播數學模式,一般均認為是傳播研究的起源之一,是過程學派的典型代表。 
 


傳播是?

● 符號是各種人為製品或行為,目的在傳遞意義。
● 符碼則是決定符號關係的系統
● 所有傳播都包括符號(sign)和符碼(code)
● 符號學派:視傳播為意義的生產與交換。關注訊息及文本如何與人們互動並產生意義。
取材語言學和藝術等領域,將傳播定位為一種「作品」
● 過程學派:視傳播為訊息的傳遞。他關注發訊者與收訊者如何進行譯碼(encode)與解碼  (decode),目的在探討傳播效果和正確性的問題。結合社會科學,心裡學、社會學等領域,將傳播定位為一種「行為」。

接著介紹葛本納囉!

葛本納模式(1956)

優點:
1. 連結訊息與訊息所指涉的「事實」,能研討接收和意義的問題。
2. 將傳播過程視為2向度輪替構成:感知向度(認知與接收),傳播溝通向度(包括方式及控制),依然為線性模式。



由(E事件)開始,被M所感知成為(感知概念E1,因為M不可能全面吸收E),接著進入垂直向度。

S是訊息的訊號形式,E是指它的內容。
替E找一個最佳的S,是傳播重要決定之一
我們內在的概念與思想模式是我們文化經驗發展的結果,所以感知不只是個體心理過程,同時也關連到文化。
訊息的意義並不內含在訊息本身,而是一種接受者和訊息之間互動和協調的結果。

熟讀後,老師要我們以此模式,分析媒體所帶來職棒打假球或美國牛的新聞事件的訊息為何。

2009年11月9日 星期一

★BOOK★私人愛芳式

我們都知道什麼是「愛情」但我們每個人所體會的愛情滋味,卻都完全不一樣…… 因為我們都是用自己私人的方式,去愛著我們想愛的。關於愛情,沒有對錯,只有每個人的,私人愛方式。

吳天祥 的評論
讀者評鑑等級:★★★★★

評鑑日期:2009.07.10
很有想法跟創意的一本書唷!!







★BOOK★私人感受芳式

阿芳的私人感受方式,或許也是你我的感受方式。


文/巴比路

這本書的出版背後有一段特別的故事。

其實阿芳的私人感受芳式早在兩年前就曾獨立出版過,不過由於過程辛苦,歷經一番波折。兩年後,這本書原汁原味再度出版,中間的過程完整地記錄在書中,同時也呈現在作者個人部落格【阿芳毅術】裡。
說到這本書,許多人過去可能不知道阿芳先生是誰,不過這不重點,重要的是他是一個堅持自我夢想的人,我們都知道在生活困頓的時候依然能堅持自我是非常難能可貴的事,這點阿芳先生做到了,而或許正因為如此,他的創作更顯得可貴、特別。
我們在日復一日的生活中,有時或許會浮現那麼一點微不足道的想法,或者是許多鎖碎到自己也不曾注意的怪僻。這些生活上種種的稍縱即逝,阿芳先生都明確地感受到了,並且畫在《私人 。感受芳式》裡頭。細膩精緻的畫工,也是阿芳畫作的特色,讓你不由得會細看每個細緻筆觸下的每個小事物。
不過看著阿芳先生的作品,很容易聯想到自己週遭的一些人事物,時而會心一笑,時而讚賞阿芳先生的細膩觀察。 就算奄奄一息,被生活壓得疲憊不堪,也要用力感受、用力反省生活的一切喜怒哀樂。這就是阿芳的私人感受芳式。




2009年11月8日 星期日

@@論文初方向@@

11/1日設計實務課跟趙老師報告了論文的想法,柯柯想做的是一個年輕插畫家風格、作品研究
因為喜愛他的插畫,文詞,想法,也很榮幸認識他,以下是他的個人簡介

阿芳先生 / Mr.直直
性別: 男
生日: 7月/14日 巨蟹座
血型: O
身高: 181~190
體重: 76~80

關於: 阿芳,是個先生。
1979年出生於台中,都市混合型性格,持續近視中的單眼皮
右眼450度,左眼300度的上方有道疤,是細長型的小眼睛不方便配帶隱形眼鏡
下顎骨比正常人往前突出錯位約1公分,下巴長且尖,算是無法咬合的殘障人士
非常討厭吃玉米和不容易咬斷的食物。還好舌頭靈活,取代某些失去的功能。
皮膚很好,屁股很翹,大腿較粗,腿毛稀疏,沒有狐臭,不會打呼
手掌大且修長卻有很多疤,腳的大拇指很像毒蛇的頭
右腳小腿割傷過逢了五針,藥物過敏的體質不亂吃藥
乳頭像少女般還是粉紅色,實在令我百思不得其解勒

喜愛
喜愛吃餅乾,零食,卻常便秘,愛喝咖啡,愛抽煙,更愛熬夜
愛出門前洗澡,愛吃完飯刷牙,喜歡冬天裸睡的感覺,很溫暖
喜歡騎機車時抽著煙,很放鬆,愛黑色的神祕和咖啡色的古老
喜歡自己手上配帶銀飾的東西,喜愛基督教給我的愛心和溫暖
最近常喝可樂是因為真正爽快,喜愛看電影時和群眾一起大笑
喜歡設計感的東西但不想收集,喜歡待在家裡面勝於接觸人群
喜歡家裡打掃過後請朋友來訪,喜愛小狗因為叫他會過來找我
喜歡每天為植物澆水看它發芽,喜歡看散文或描述感覺的書籍
喜歡看日本的A片勝於美國的,喜歡冬天穿很多衣服勝於夏天
喜歡做愛的感覺勝於自打手槍,喜歡去跳蚤市場收集古老東西
喜歡兩個人去唱歌勝於一群人,喜歡去模仿每個男歌手的聲音
喜愛表演勝於喜歡畫畫這件事,喜歡小魚穿梭在水草間的迷你
喜歡去研究人性勝於被人研究,喜歡打保齡球全倒時後的快感
喜歡挑戰自己創作的各種可能。
摘自http://www.wretch.cc/blog/MrFUN

,趙老師覺得做他的研究...會有問題,我已經夠了解他,無須再做此研究。(why...
不了解也會被轟,了解也會被推翻...厚!!!!!)
.....可,還不夠深入了解他的作品ㄚ!!!還想研究創作時的心境,創作的風格為何如此..等。
趙老師要我請教黃鐉津及謝寶泰老師可行性,就在今天..........啊!!!!!!
綜合兩位老師的意見,老師們說:
‧個人論文研究最好是小有名氣的。(不一定是要當神仙的啦!!!!)
‧既然是插畫創作家,他在圈子裡的經歷、表現、思維、與他人的差異比較?
‧眾人對他的風評、了解程度、網路、知名度、評價......  客觀評比。
‧或許,可以不只做單一人物,可以結合幾位同屬性的畫家,針對其風格、創作方面研究。
嗯!!!! 其實,今天趙'r的提醒...讓我有點小驚訝!!!謝謝老師的提醒啦!!!!雖然常常被噹!!!
還是心存.......感激.....^^....
不過,蘇芳毅的作品真的很不賴呦!!有興趣的人兒可以逛逛
http://www.wretch.cc/blog/MrFUN

2009年11月6日 星期五

設計→實務→問題→研究

柯柯決定要提出之前在廣告公司與台中縣政府配合的指示標案子,作為實務課的課題之一。

研究動機:指標視覺標識設計,在人與環境之間扮演著溝通的角色。

使用者可以透過視覺標識的引導,在台中縣府中順利探路,而視覺標識設計具有改善台中縣府視覺環境,賦予人們更舒適、便利的生活的功能。然而之前的台中縣府視覺標識,卻面臨品質與視覺問題,如:標識外觀、色彩、材質、尺寸高低等視覺構成,皆缺乏統一標準,無視覺統整。

研究發現:造成上述問題的主因,是標識缺乏設計原則所導致。

研究目的:台中縣府標識確實有重新規劃設計的必要。
本案由觀察台中縣府現況著手,思索台中縣府設計的原則,為建立適用於縣府設計之參考原則,蒐集視覺標識設計圖片並與負責企劃人溝通,研究,分析歸納其中的共通問題點,並進一步轉化成為縣府可用標識。

2009年11月1日 星期日

關於柯柯的→關鍵字 keyword ←

在設計這圈子有一陣子了吧!!設計實務課堂行老師要我們找到屬於自己的關鍵字
以下就是跟柯柯有關的
‧ Design                      設計
‧Packaging Design    包裝設計
‧Product Design        產品設計
‧Comercial Design   商業設計
‧Concept Design      構思設計
‧Anart editor            美術編輯
目前相關的設計英文有
‧Design process                設計過程
‧Environmental  Design   環境設計
‧Surface Color                  表面色
‧Film Color                       平面色
‧Color Harmony              色彩
‧Color Combination         配色

2009年10月28日 星期三

對話‧Dialogue-lesson 2

●第三場座談會
『水墨漢字‧台灣程湘如』
之前對湘如老師的印象一直是在各大海報設計,書籍裡那張小小的黑白照,短短的頭髮,簡單力落,跟作品一樣,有深深的義涵,並充滿知性美與才氣。
稍早,在會場跟她差肩而過都好想上前攀談(搭訕),台灣設計界的俠女,是我崇拜的對象。
可是怕這樣唐突,嚇到老師,影響學校聲譽...只好忍住滿腔的熱血.....
簡單介紹作品,並說明設計的過程,所有圖庫、素材,都是親自拍攝,親手製作的,而不用坊間的現成光碟,所以呈現出的作品獨樹一格,老師給我們看了些她的收藏,千奇百種,很多作品的素材都是出自收藏品。老師說~她不相信電腦,電腦只是一種輔助工作,而不是萬能的,設計前的手繪是很重要的。當下,柯就很汗顏,因為出社會後只用電腦在設計,依賴電腦的程度完成所有的設計。『遠離電腦‧體驗生活』是湘如老師給我們的忠言。強調"友直、友諒、友多聞。朋友也是很重要的,並相信人是可以改變命運的。
老師的演講,讓我們省思現在的生活方式。
會後,與湘如老師大力握手,溫暖而有力的手,彷彿給了柯一股力量...(堅持下去。)



2009年10月23日 星期五

對話‧Dialogue-lesson 1

We sincerely believe:Dialogue itself is also a process of learning.
我們由衷相信對話本身是一種學習過程。

首先~先感謝騷包馬克、盧卡斯、建祺貓無怨無悔的當了2天的義工司機(愛的鼓勵1次~來~)
10/17~18日全班同學參與了,彰化福興穀倉與10位國內外大師文化創意的對話,讓傳統文化與國際思潮得以互相接軌。
這次的文化創意雙年展,感覺是一場文藝追星族,很多只在書上,海報上看的的設計大師,這2天與他們做了多次的親密接觸,像是策展人~林磐聳老師,是個很會主持的引言人。

●第一場座談會
傳統文化:韓國白金男 & 台灣游明龍』
白金男先生播放韓國之歌-阿里郎,解釋阿里郎對韓國人的意義,是睡前歌,是媽媽的愛。
阿里郎有多種曲風,有悲傷、優雅、搖滾、翻唱、重唱...等。是韓國的傳統文化傳承。
游明龍先生告訴我們,設計是一種策略,一種規劃事情解決問題的方法,他的作品以台灣傳統文化為語言,詮釋台灣印象。

第二場座談會
『生態藝術:瑞士Ronald Curchod & 台灣楊恩生 』
Ronald Curchod先生,播放很多在展場看不到的畫作,我們看到了他居住的國家,街景,
法國張貼海報的方式,與台灣大大不同,法國的海報展示在各各公車站,直立式的很大喔!
Ronald Curchod 先生的作品大多與生命、生物有關,他的作品色彩豐富吸引人,也有自己的獨特的風格,他說,因為開始作畫時電腦還未誕生,所以大部分作品還是以手繪為主,每張作品
衝擊著我的視覺感受。在提問問題時,柯柯問了注意很久很想問,但又怕問了很丟臉的蠢問題。
還是舉手了~~~
請問Curchod先生,現在穿的衣服是不是自己的作品?((害羞))
沒想到Curchod很高興我的提問,他一直期待有人會問他這問題,他說:yes!!是我自己的作品,衣服上的人正在做太極,因為我對太極很感興趣...我的外套、褲子皆是我妻子親自做的。
我的衣服,是畫布喔~跟一般T桖不同喔!!真是特別的經驗。
楊恩生老師,是台灣知名的水彩畫家,他為了畫畫,天天與動物們為舞,他可以睡在森林裡'
他可以翻山越嶺旨味了尋找南德伊健的鳥類或生物....等。((生命的熱誠,敬佩!!))
他說他是,寫實+自然的環保主義者。

To be continued

2009年10月19日 星期一

台灣本土品牌自創品牌策略與品牌成功關係--設計實務-初步方向

台灣本土品牌自創品牌策略與品牌成功關係
過去,台灣廠商以OEM或ODM的經營方式賺進不少外匯,造就了台灣經濟奇蹟。但是隨著國際競爭環境的變化,代工業的高獲利時代已經結束,現在台灣廠商毛利急速萎縮。
台灣現在面臨的是一個挑戰,也是一個機會。目前台灣已有一些廠商正邁向自創品牌的路上,以自有品牌為產品主軸,希望走出專業代工與設計代工模式以外的路。
然而目前廠商對於自創品牌(OBM)的經營模式並不熟悉,本研究主要探討品牌策略(自創品牌、購併品牌、聯合品牌)的選擇對於品牌成功的影響,以作為有心自創國際品牌的廠商擬定策略之參考。

企業為了擴展自己的商機及市場,通常都會以品牌延伸為主要的策略目標,持續經營至已經有一定支持度的品牌為號召,套用在欲推出的新品上,期望藉由原本獲得支持的品牌,吸引消費者購買。目的即在於要能夠確實將品牌形象置入在新品上,與原有的品牌愛用者產生共鳴,進而接受或購買新推出的品牌延伸產品。

●研究主題
satana
創意來自無微不至的觀察,原創是最精鍊的表現!
台灣的satana希望能喚起對本土品牌開發的重視,新創優質本地品牌與商品,強調一種原創、原發的精神。
藉以表現文化的根源與提升自我的品牌價值;揉合Taiwan本土意識與國際文化,撇開政治的紛擾,回歸台灣文化多元與自由的代表,走出自有的獨特風格與驕傲。
印有「Made in hell, Sold in heaven 地獄製造、天堂販售」、「We want shopping, We want no war 不要戰爭只要血拼」、「To buy or not to buy, That is the question 到底該不該買單」等趣味文字的包包及T恤,輕快地反諷了現代人的消費態度與世界觀。

●研究方向
1.「形象品牌調查」、「行銷推廣調查」、「滿意度調查」與「服務品質調查」三部份。
2.針對不同產品成功營造形象品牌之後,再以品牌延伸策略推出新產\品之企業做為研究對象,
詢問消費者對於此類產品與其企業之品牌形象之看法為何。
3.近幾年,常常可以在廣告或是商品促銷時,聽到或看到被行銷的商品使用「潮」作為商品流行時尚的表徵,本篇研究想要試著了解,在面對潮牌創造出來的氛圍時,消費者對其商品的購買意願。

2009年10月16日 星期五

2009台灣設計博覽會in Taichung

創意概念商品展暨2009設計博覽會登場!


今年的主視覺設計上,便是以「回歸設計本質Design Essence」為主要概念,讓設計回歸至原點思考,停一停、想一想,透過設計,我們可以改變世界,讓更多的關懷,更多的反省,透過設計傳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找回最初的感動。


主視覺的設計概念試圖呈現設計師的任務與影響力,並以對外界的關懷及對內在的省思為依歸,在設計的過程中,設計師應成為平衡眾多想法及概念的掌舵手,深度思考設計的任務及意象合諧並傳遞理性與感性的平衡點。
摘自http://designexpo.boco.com.tw/index.htm

簡單計畫 (Simple Plan)─

簡化設計、設計簡化:透過不斷試驗與創作的改變,希望賦予設計一個當代性的詮釋,進而尋找設計賦予的意義,這才是唯一發掘本質的方法,現在的我們正處於現代與未來的夾縫中,透過種種創意設計,將設計融入我們的生活中。
什麼是簡單?
Simple也可以Beautiful!空氣、陽光、水基本元素都是很簡單的。簡單就是不複雜,單純明瞭。
適當的運用基本元素創造出讓人嘆為觀止的設計。

以下是印象深刻的設計

水果拼盤Fruit Platter
水果拼盤像是組合了一艘香甜滿載的水果船,微笑地奉上招待,盛裝的盤子是用滿滿誠意拼裝出來盛情款待每個使用者,讓人心情愉悅的享受美食。


現在進行式do + ing
用簡單的圖案符號,在門把上扣上一本各種狀態的掛牌筆記,就像msn,即時通訊的狀態功能,了解現在房間內是否方便打擾,Sleeping、Busying共有12種趣味插畫內容做需求更換。



書┼桌The Bookend
書桌與書架總是不協調的並存,利用一個簡單的縫隙,讓彼此合理的共存,不礙手的空間,一條縫,一個過度,它可以是個暫時,也可以是個永久。



馬甲凳Corset

馬甲凳運用紙作為發展的素材,—傢俬凳子也可以像馬甲一樣曲線優雅,貼身、輕巧&方便攜帶!運用大家熟悉的材料,希望產品在實用功能之外,兼備豐富多元的對話空間。設計師不再僅以製造的角度去發想,而是重新定位物品的使用價值,重新定義"紙器"對我們的意義,體會更深層的生活哲學。

2009年10月9日 星期五

何謂紀實攝影

紀實攝影

是凸顯紀實性、真實性、強調客觀反映的攝影形式。新聞報導攝影、文獻攝影等多數都可以被理解為紀實攝影。紀實攝影目前是中國特有的詞彙,西方尚沒有對應的詞彙。在定義上,紀實攝影與西方的文獻攝影最為接近,其目的在於紀錄社會現實,特別是即將消失的社會現實、人類生存狀況,強調其社會學的文獻價值,拍攝上主要強調真實與消除偏見的紀錄現實事物。

取自"http://zh.wikipedia.org/zh-tw/%E7%BA%AA%E5%AE%9E%E6%91%84%E5%BD%B1

在按下快門的速度下,我們正被程式(program)操控,誰是擁有者?誰可以複製與擁有?相機的權利便高過人類的思索遊戲,可曾找到過?

攝影的功能換算『紀實』與『訊息』(包括範圍內的符號意指)外,還能從事創新的空間多大、多深?攝者的獵殺行動是經過一連串的相機程式換算形成,他們知道怎麼在135的空間內織組美感,然而這只是世界的黑盒子(Black Box)變化,對於攻擊世界絲毫不起作用,『紀實』的攝影遊戲規則是在一種實在的情況下將其重製的空間去容納它,舉個簡單例子:夕陽只能在相片的空間永遠不殞落,海潮只有在相片空間永遠不漲退,曾按下快門的瞬間就創造一個空間,一個不同於牛頓與愛因斯坦的宇宙,而這空間的程式是由相機制定,攝者(或構圖者)的思索在對黑盒子裡的瞬間的比例長寬,他們知道成功的『紀實』是空間內的『永久靜止』。

這時有人懷疑出『如果非靜止的動態影像』該如何定位?目前所有影像的動態只是器官上的殘缺,數位的程式也是以數以千計的『靜物』織組而成,所以我們回到『紀實』來說,影像的成份含有『紀實』是沒有錯的,而『紀實』是一項何種事物?

『紀實』是一項外在再現的工作,不論相機、留聲機、文字、圖象,其目的為了一項『曾經存在該處』與『曾經發生該故事』的證明,『紀實』的價值是一種對過去的延續,但須注意『紀實』與『藝術』不同,『藝術』雖是種『曾經存在』的事物,但『藝術』的目的不在過去,而是進行的程度,『藝術』不保留對於過去的看法,更簡單的說,『藝術』是表現視覺享受的事物,『紀實』是坦然包含的事物,小說與報導、音樂與廣播、繪畫與影像(指的是一般攝影影像),正是『藝術』與『紀實』的功能性上的差異。

『紀實』的訊息又可分為『靜物』與『動物』(這裡指動態事物)目的,而這方面攝影這門技術最易了解,但攝影棚內的『靜物』屬於自製,故不在討論範圍,這時有人提問:『眼見的視覺相片都是靜物,何以證明"動物"的存在?』,這時最適合的例子是Henri Cortier-Bresson的作品(A Work,泛指完成的事物),我所指的『動物』即是目的性的被攝物,舉幾樣例子,以連拍的落下水滴、戰死沙場的士兵屍體、飢荒苟活的難民….等,『動物』再簡單定義為:動態在視覺背後的心理作用,這裡我們解釋前述『非靜態的動態影像』的問題,助於更了解『紀實』的第一部分,而『靜物』攝影解釋上比較容易,但也容易誤解為:靜止不動事物,這樣定義會則無法解釋夕陽是『靜物』或『動物』的位置,『靜物』除了拍攝本身不動的事物外,還包含相片中的『靜止心理作用』,這樣解釋夕陽便清楚明白,對一位觀者來說,他們知道相片中的夕陽不會再掉下一英吋的靜止,在『靜止』與『動物』的紀實中,不難發現『靜物』攝影(為紀實攝影的代表)為多數比例,我們可以知道攝者在『靜物紀實』中仍為相機程式控制。

最後『紀實』與一般工革後的產品一樣,複製,明白的說,『紀實』不論在何種上述狀況比較下都有被複製的可能,而『複製』所帶來的『消費』與『文化』的問題,這裡我們不單指涉攝影,文學、音樂、戲劇皆面對『紀實』被複製的可能,『紀實』本身是種複製行為,而再『複製』的結果是大量的『紀實』,最後導致『失真』,『紀實』就在工革後的現在一步步向著崩潰,先行崩潰的將是直接視覺的影像,正當百分之百的『紀實』兩次大量複製後隨著是絕對式是的破壞,其『複製』的破壞程度比照其『紀實』比例成正比,攝影紀實首當其衝。

『紀實』是一項『曾存在』的工業,直至今日我們再回頭觀看『紀實』的存歿不難發現『紀實』與『藝術』的差異,『靜物』與『動物』紀實的成敗,凝結性的保存期限,是否我們要再『紀實』上無盡的打轉,還是開發新的『超紀實思想』?再目前底片仍有價值的運用同時,如何抑制湧潮來襲的無限複製的數位來臨?如果上述問題還不能解決,至少我們重新了解『紀實』在於任何門科中都不復存在。

http://mychannel.pchome.com.tw/channel/class/class_paper_open.htm?d=2003-04-10&e=foxpost&t=.htm&j=21&f=main&v=1

2009年10月8日 星期四

什麼是紀錄片咧?

何謂紀錄片

是指描寫、記錄或者研究實際世界的電影片。與紀錄片相對的是故事片。紀錄片(在大多數情況下)不需要演員來表演。在紀錄片中表現的人、地點、情況應該與實際情況一致。
紀錄片的範圍非常廣,它從儘可能完全紀實的片子開始,但是也包括了真實肥皂劇,甚至寫實劇。在這裏紀錄片中也可以包括表演的內容,比如來體現某個情節發生的過程或者可能發生的過程。即使如此觀眾依然會感到這些表演的內容非常真實。

摘自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什麼是紀錄片? 李道明 作
近十年來,紀錄片在台灣逐漸成為顯學。有興趣學習拍攝紀錄片的大有人在,公共電視與探索頻道(Discovery Channel)播出的紀錄片常吸引許多知識階層觀眾,而在台北舉行的國際紀錄片影展的影片放映,更常見一票難求的盛況。雖然紀錄片已在台灣建立起它的地位,但其實大家對於什麼是紀錄片,心中並沒有什麼定見,尤其是當許多觀眾看到一些平常不曾見過的紀錄片形式時,腦子裡更是疑惑連連。這是因為全球的紀錄片製作,近一二十年來出現一股實驗表現形式的風潮。 2000年台灣紀錄片雙年展就出現許多混合真實紀錄、虛構、重演、戲劇演出等元素的作品。這些擺在「紀錄片」攤子上的貨色,披上「紀錄片」的名牌,卻引起顧客(觀眾)的迷惑:『到底這算不算紀錄片?』或『紀錄片也可以這樣拍嗎?』最近中國時報一篇報導就提到本屆紀錄片雙年展所映演的一部《大都會討生活》,導演坦承片中許多段是他花錢請當事人重演他(她)們的生活;如墨西哥一位幾乎全裸的舞女,任由客人在她身上撫摸;一個紐約混混在鏡頭前洗劫陌生人。在討論會上,這位導演被觀眾抨擊,說他剝削、污辱被拍攝對象,說他是騙子。中國時報這篇文章的作者頗替導演抱不平,認為『片中人是在鏡頭前重新演繹,但表演這件事並不減少這部電影動人的品質,難道要導演用針孔攝影機拍出不清楚的畫面,才算誠實嗎?而「真實」與否又為什麼那麼重要呢?』

真實是什麼?
紀錄片長久以來一直被認為是捕捉真實世界人、事、物的一種電影類型。那麼,關鍵的問題便是:什麼是「真實」?中文的「真實」這個詞可用來表示西方太多不同的字的意思。到底「真實」所對應的是英文形容詞的TRUE、ACTUAL、REAL、FACTUAL、AUTHENTIC、GENUINE、VERACIOUS、 VERISIMILITUDE、TRUTHFUL,或名詞的TRUTH、ACTUALITY、REALITY、FACT、AUTHENTICITY、VERITY、VERACITY?註二這些字眼所指各有其特長,但總的來說,大多用來形容或敘述人、事、物之確實存在或發生過的狀態。但是真實這個狀態,不僅指物理狀態,也適用於心理狀態;不僅是形而下的問題,也是個形而上的哲學問題。比如一個簡單的問題:「真實的世界真的存在嗎?」如果你覺得「真實世界當然存在」的話,那麼它是因為我們透過感官與經驗而知道它的存在,或是我們必須藉由智性的詮釋體系(歷史的、政治的、經濟的、社會的、哲學的)才能理解它的存在?
註三這讓人想到莊周夢蝶的故事;人對世界的認定與蝴蝶(或其他動物、植物、甚至礦物)應該是不同的。那我們又如何得知蝴蝶所認知的「真實」世界是什麼呢?因此,「真實」世界到底是一件客觀的事實、或是人類主觀智性的建構、或甚至只是一種想像呢?這個問題其實是我們討論紀錄片與「真實」的關係,一個最根本的問題。由此可延伸出一些相關的問題,像紀錄片是否只能去捕捉到物理的(表象的)真實世界?或者,用各種手法捕捉到心理的(內在的)真實註四的影片也是紀錄片?

紀錄片是怎麼一回事?
 先姑且不論「真實是客觀存在、或人類主觀建構或想像的?」,這樣的哲學思考。讓我們先假設它的確存在,然後我們才能再來思考:不管是物理的真實世界或是心理的真實世界,難道紀錄片就非捕捉「真實」不可嗎?首先,什麼是「心理的真實」?如何知道你所理解的「心理的真實」是的確存在的,而他所認定的「心理的真實」只是他的想像?這一點就有爭論了。而這樣的爭論其實也正彰顯一個事實就是──紀錄片在定義上存在一個很大的操作空間;或者說,大家對於什麼是紀錄片,其實從古至今一直沒有一個讓眾人信服的定義。有關紀錄片定義的問題,請容許我在後面再討論,此地我們先來思考紀錄片的製作到底是怎麼一回事。紀錄片工作者的工作方式當然是透過電影或電子攝影機的透鏡(及錄音裝置),去捕捉他(她)所感知的真實世界的人、事、物。與其他藝術(照相術除外)不同的是,紀錄片工作者所捕捉的東西必須在透鏡前確實佔有實體(真的存在)。畫家可以憑想像去寫生,作家可以靠記憶去寫作,但拍攝火車到站的紀錄片工作者就非得真有那列火車、那座月台不可。在拍攝完畢之後,影片中的火車與真正存在的那列火車建立起的一種索引式的連帶關係。在紀錄片的製作過程中,紀錄片工作者扮演了中介者的角色,將可被攝影機捕捉到的真實世界,化成可用電子或物理化學方式再現的活動影像。過往在數位科技未出現以前,人們對於用機械、化學或電子方式複製出來的影像(包括照片、電影、電子錄影),基於被拍攝對象與其影像之間所存在的那種索引式的連帶關係,一直認為「紀錄片所再現的影像一定是真實的」。現在讓我們思考一下,影片中的人、事、物雖然與它所源本的真實世界之間,可以一一對應,但影片受限於鏡頭的涵蓋角度、紀錄的時間長度、放映的時間長度等因素,無法包含全部的真實世界。因此,影片所再現的世界,充其量只是真實世界的一小部份而已。紀錄片工作者在這裡所扮演的中介者的角色,因而就不是過往大家所認為的那麼中性或中立了。他將攝影機的透鏡朝向哪裡,而不朝向其他地方,就是一種對真實世界的選擇與詮釋;他將拍攝下來的影像用不用在最後放映的影片中,以及以何種次序組合成一部影片,也代表他對真實世界的一種選擇與詮釋。而沒有在最後放映影片中出現的事物,不管當初有無被拍攝到,在影片所再現的真實世界中,觀眾都無從認知它們的存在。相反的,被捕捉到且呈現在影片中的事物,與真實世界的所有事物相比之下,不但被相對強調出來,而且這些事物從此脫離時間與空間原先對它的限制,永遠活存在虛擬的影像世界中。因此,紀錄片所再現的影像,不但不可能是「絕對真實」,它其實只代表了某個觀點下的對真實世界的一種詮釋。也就是以上這些現在普遍被世界紀錄片界所接受的對紀錄片的觀念,讓我們歸納出紀錄片的幾種要素:

(一)紀錄片是有觀點的,而且通常是有代表作者個人觀點的紀錄片才被當成藝術作品, 否則可能會被認為是宣傳片,減損其藝術價值註五;

(二)紀錄片必須源自用攝影機透鏡對真實世界的捕捉, 因此任何對真實世界的偽造、扭曲、干預,都被認為是不適當的, 甚至會引起觀者的強烈抗議,因為它破壞了「紀錄片」這個詞與觀者之間所共有的默契---- 紀錄片所再現的影像是「真實的」。
紀錄片非真實不可嗎?
 西方電影史上第一個對紀錄片下定義的是英國紀錄片之父約翰˙格里爾生。他認為紀錄片應當是「對真實事物做一種有創意的處理」註六。這個長期以來引起爭議的定義,具有創造性的模糊,自身也有相互矛盾之處,可是雖不能讓人滿意,卻也適用於所有的紀錄片形式(甚至也可應用於非紀錄片的作品上),因此過去六十多年來也沒有人能提出一個更讓人信服的定義。根據英國紀錄片學者布萊安˙溫斯頓的說法註七,這個定義含有三個層次,就是藝術性(創意)、戲劇化(處理)、與科學的證據(真實事物)。但我們若仔細思考這個定義中「有創意的處理」這個詞,是有它嚴重的漏洞存在。比如說奧利佛˙ 史東導演的劇情片《誰殺了甘迺迪?》也是根據真人真事所拍攝的一部影片;與完全同樣題材的紀錄片相比,它所不同的只是----由演員來演出所有的情節,而且所有的拍攝都在導演全盤控制之中。《誰殺了甘迺迪?》當然是對真實事物做了一次「有創意的處理」,但這部片絕不會被誤認為是「紀錄片」。由外觀形式上很容易辨識出----它乃是一部道道地地的劇情片;若要說跟紀錄片有什麼關係,頂多有人會認為它也可稱為是「紀錄式戲劇」(docudrama)。以演員重演,照劇本操演,這就是一種戲劇,是虛構的。這一點無人可以否認。即使有一些影片用演員根據劇本演出拍攝,但把它的形式外觀拍得有如一部紀錄片那樣,它仍然不是紀錄片。在學術上把這種影片稱之為「假紀錄片」。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以「真實事物」作為拍攝的對象,乃是紀錄片最重要的一塊基石,沒有它,紀錄片就不成其為紀錄片了。比較麻煩的是紀錄片摻和了戲劇元素時的情況。比如關錦鵬的《阮玲玉》,片中有導演關錦鵬與演員張曼玉等人的訪問與對話,有劇情片的拍攝實況,有資料影片,看起來像是關於阮玲玉這位中國四○年代早鄖的明星的紀錄片。但在比率上,張曼玉主演的戲劇部分卻又是整部片的主線,因此要說它是劇情片摻和了紀錄的元素可能比較接近實情;但若要說它是關於拍攝《阮玲玉》的紀錄片(the Making of "阮玲玉")其實也未嘗不可,問題只是,並沒有一部由關錦鵬導演、張曼玉主演的、完全虛構的戲劇片《阮玲玉》存在!有一些紀錄片因為必須處理無法用攝影機拍攝到的情境(比如法庭審判、比如自殺或強暴),會用重演的方式處理。不管是當事人重演自己,或由演員(不論職業或業餘)演出,只要不把它處理成講故事的劇情片方式,或者不故意魚目混珠讓觀眾誤以為是「真實的」,而且在整部影片中所佔的比率不會比真實拍攝的部分高,那麼一般人還是會接受這一類的「戲劇式的紀錄片」(drama-documentary)。以文章開頭所提到的那部《大都會討生活》而言,是可以歸類為一部「戲劇式的紀錄片」。問題是,如果影片故意魚目混珠,在片中不提供線索給觀者知道哪些是重演的部分,那麼紀錄片工作者就違背了前述「與觀者之間所共有的默契」,當然會被認為導演不誠實。這是一種紀錄片工作者應該遵守的的「工作倫理」。

2009年10月5日 星期一

2009‧10‧04→影像研究專論

Born Into Brothels: Calcutta's Red Light Kids(中譯:小小攝影師的異想世界)觀後感
內容簡介:
導演澤娜布里斯基(Zana Briski)與羅斯考夫曼(Ross Kauffman)紀錄著紅燈區8位孩子的驚人轉變。攝影師布里斯基指導孩子們如何攝影並給他們一人一台相機,這群孩子拍的照片展現出自我敏銳的觀察力與天份,更反映出撼動社會的真實面相,藝術確是一股解放心靈、賦予才能的極大力量。
此片,不濫情,沒有一般拍攝貧窮世界所呈現的賺人熱淚畫面。布里斯基花數年的時間與這些孩子相處,參與他們的生活。孩子們拍攝的相片是其心靈的照影;點燃了內心潛在的藝術天份,他們住在最污穢、看似絕望的世界,卻展示最原始圖像,無可抹滅現實生活。
加爾各答的紅燈區內,命運最坎坷的人不是妓女,而是她們的孩子。
面對赤貧、虐待和絕望,這些孩子幾乎無法避免步上母親的後塵,也難以創造另一種生活型態。
『小小攝影師童言童語』
阿吉(Avijit):我以前想當醫生,後來想當藝術家。現在我要當攝影師...
酷哥(Gour):我要在相片中展現這裡人民的生活,我想表達人的行為。
琪琪(Kochi):我不敢在外面照相,大人會數落我們;會說:「相機從哪帶來的?!」
麻吉(Manik):我們去海邊照相,我從來沒看過海,我覺得好驚奇!
寶貝(Puja):有天我打開相機,整捲底片全曝光了,我以後不這麼做了。
小妮(Shanti):澤娜阿姨教得很好,我們都牢記在心。我們太喜歡拍照,喜歡到忘了工作!
小奇拉(Suchitra):手上有相機,我就很開心。我覺得我在學習...可以成為有用的人。
塔塔(Tapasi):第一次拿到相機的時候,感覺真棒。以前我們絕不可能碰相機,我們看別人拍照,希望自己也有相機。
摘自--http://tw.movie.yahoo.com/movieinfo_main.html/id=1299

原以為這是一部輕鬆的教學攝影記錄片,一開場,在印度加爾各答的一處紅燈區,環境髒亂,狹小的巷弄兩旁站滿女孩(應該是性工作者),多彩迷幻的燈光,伴隨著印度的快節奏音樂,充滿性,犯罪,毒品的成人世界中,看到許多小朋友穿梭在這眼花撩亂的小巷中,生活著,賣力工作,洗著比自己臉還大的鍋碗,在不該出現的地點打掃。
澤娜布里斯基隻身前往此處,看到孩子們小小的身軀、小小的腦袋,說出來的話卻無比成熟,她透過教導小朋友拍照,讓他們用自己的角度去拍攝週遭的人、事、物,照片中反映出此處的人文文化和小朋友的純真,在訪談這群小朋友時,小朋友的言語間也露出了無奈失望,讓人感到鼻酸....現實的無情,這裡的女生在14~15歲就必須負責維持家計,因為在印度的階級制度下,必須這樣做,也因為澤娜布里斯基,讓這些小朋友接觸了不一樣的世界,中間的過程,遇到許多挫折,想盡辦法讓他們接受學校教育,但也有不少人幫忙替他們爭取經費,將他們的照片拿到各地展覽,並到拍賣場拍賣照片,將費用做為基金,此舉獲得全世界廣大迴響。因為孩子們沒辦法出席參加展覽活動,他們在印度一家書店辦了展覽,在開展當天,請這些小朋友當貴賓,中間一些訪問很有趣,孩子的童言童語還有一種對於未來的無限希望。

在【小小攝影師的異想世界】中,給了我們一個新的視野,看到世界的無情醜陋,看到人性的可愛之處還有惡劣的部份,中間的過程發人醒思,也有會心一笑之處,裡頭小孩們拍出的照片,是我到現在也無法拍出的好照片。最後影片中告知我們,這些小朋友,有在進入學校之後沒多久就離開學校,有被家人帶走,有自行離開,當然也有繼續唸書的小朋友,也有一直抱著自己一定會唸大學的。這部影片,不論是記錄或攝影,它放大了一個被遺忘的社會問題,展露出明顯的貧富差距。甚至給予了孩子們最迫切需要的,希望。
透過他們的鏡頭我們看到的或許只是世界的一小角,雖然澤娜布里斯基努力了這麼久,確還是有小朋友屈服於環境又回到了原點......但是否也該檢討一下,身在台灣幸福的我們,是不是要更珍惜我們擁有的,必且試著幫助他人。

後記
以下報導,來自"自由時報"=========================

當印度作曲家A.R.拉曼因「貧民百萬富翁」一片上台領取奧斯卡最佳電影配樂獎時,他神情激動、眼泛淚光。普莉緹.慕荷姬深深了解那種感覺,因為四年前,她也曾站上洛杉磯柯達劇院的同一座舞台,也在那裡嚐過得獎的喜悅。

’05年因拍攝母親從娼 獲最佳紀錄片殊榮
二○○五年,普莉緹參與拍攝的「小小攝影師的異想世界」(Born into Brothels),勇奪奧斯卡最佳紀錄片。但是根據印度時報二十五日報導,普莉緹仍步上母親的後塵,淪為一名性工作者。
普莉緹在印度加爾各答這個亞洲最大的紅燈區裡,花名喚作「普雅」,而她涉足性工作這行,距離她受奧斯卡洗禮,不過相隔一年。直到現在,普莉緹都還記得得獎當時,導演澤娜布里斯基那個溫暖的擁抱。
二○○二年,普莉緹還沒進入青春期,就被布里斯基與羅斯考夫曼相中,與其他八名孩子一起學習攝影,並貼身記錄他們、與他們娼妓母親的世界。紀錄片於二○○四年完成,此後征戰大小影展獲獎連連,連同奧斯卡在內,共獲約二十個國際獎項。
此片獲奧斯卡提名時,布里斯基等人帶著孩子們飛到洛杉磯,奧斯卡之後,布里斯基盡力幫助他們恢復正常生活,提供留在美國讀書的機會,一些孩子留了下來,但當時上高中的普莉緹回到了印度。
在她滿嘴菸酒味撲鼻而來,還有美麗眼睛冷冷射來桀驁不馴的眼神之前,穿著牛仔褲與時髦襯衫的普莉緹,看起來跟一般大學生沒兩樣,她望著你說:「我這個年紀,在鹽湖有公寓,有電腦、電話、大把鈔票,我缺什麼?澤娜阿姨跟我會通電郵,我走上媽媽的老路,她也覺得難過,她以前想把我從那裡救出來,但這份工作對我來說真的很棒。」
她的母親拉琪就住在對面大樓,普莉緹每個月付她生活費,拉琪房裡還掛著普莉緹當年領獎時的照片,她紅著眼眶說,「她留給我就只剩那個了」。 警方表示,普莉緹目前是大型賣淫集團成員,集團首腦權勢極大,永遠不會讓她重見天日。在普莉緹那股目空一切的眼神背後,你可以看到彷彿閃過的一絲渴望:那是對自由的渴求。

2009年9月28日 星期一

研究生不死,生不如死!!(摘自某老師)

研究生研一,本週是第二週上課。
上完李新富老師的環境視覺,
老師問柯柯感想如何?
柯答:跟二技好不一樣,老師上課的方式不同,所要學習的東西更不一樣,
在二技的壓力是團體的,是團隊必須分工合作,努力完成整組案件。
而研究所,必須獨力思考,獨自研讀許多許多許多的書.......。(慌)
第二天的設計研究方法,老師馬上詢問本週做了哪些與學術有關的事....
我咧......研究生必須自動自發,主動提問,積極向學。才不會跟不上
認真同學的腳步,同學中,有許多已經在思考研究方向了,也提出了個人的看法,而我,依舊迷惘,不知所措!!還在放空.....(金害!)
設計實務研究,趙老師要我們提出自我專業領域的英文關鍵字。並與我們討論了大前研一的專業論。(專業不論協調,不講人合),專業領域上,不可有太多的情感羈絆,老師一針見血的指出同學的問題,要同學直接做出研究方向的相關議題。
雖然,很嚴厲,但這也是幫助我們了解問題的核心。
課堂中,謝寶泰老師提出:
operate→運轉,影響,開刀,作戰;執行任務,經營;管理,引起,產生
同義:vt.經營,管理
work
run
manage
conduct
handle
act
perform
function
carry on

變化形
operate
動詞變化形: operated; operated; operating

prescribe→規定,指定,開藥方;給醫囑
同義字
同義:
vt.指定;提倡
advocate
order
direct
assign
advise
recommend
suggest
變化形
prescribe
動詞變化形: prescribed; prescribed; prescribing

Co-learner→針對learner→學習者。老師譯為一邊學習一邊做,查不到此字正確語意。

重點是,思考我是操刀者、處方者,必且一邊學習一邊做???

結論是,書看的太少的我,該努力認真K書了。

2009年9月23日 星期三

2009‧重新開張‧學習紀錄‧

黃鐉津老師,謝寶泰老師及趙樹人老師共同指導的『設計實務研究』課,第一項執行計畫
就是要我們建立數位學習布落格,在這塊天地裡,分享閱讀報告,學習心得,生活點滴,
第一次由3位老師共同上課,奇妙的感覺,老師與同學的對話方式好像也因為大家都是社會人士
級的研究生而一針見血,毫不保留的直接表達。
同學中有幾位是老闆,有感而發的說著~
設計者該堅持的原則,理念,不要隨波逐流.......
但...畢竟是個理想,就像社會上充斥著各種盜版,音樂,名牌,仿冒,抄襲...
小小的堅持影響不了大眾,或許可以結合全台志同道合的設計師,一起創個什麼設計不廉價協會,
凝聚出一股優質設計不砍價的力量,一起抵制台灣的奸商。
雖然同學說出我們的心聲,但不得不屈服現實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