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紀工業革命的起源
工業革命發源於英格蘭中部地區。18世紀中葉,英國人瓦特改良蒸汽機之後,由一系列技術革命引起了從手工勞動向動力機器生產轉變的重大飛躍。隨後傳播到整個歐洲大陸,19世紀傳播到北美地區。
18世紀工業革命的發展
1712年 英國人湯姆斯鈕考門獲得了稍加改進的蒸汽機的專利權
1765年 詹姆斯哈格裡夫斯 珍妮紡紗機(揭開了工業革命的序幕)
1778年 約瑟夫勃拉姆 抽水馬桶
1796年 塞尼菲爾德 平版印刷術
1797年 亨利莫茲萊 螺絲切削機床
1781年 詹姆斯瓦特 改進了鈕考門蒸汽機,現代蒸汽機成型(並於1785年投入使用)
1807年 富爾頓 造出用蒸汽機做動力的輪船
1812年 特列維雪克 科爾尼鍋爐
1815年 漢戴維 礦工燈
1825年 斯蒂芬森發明的蒸汽機車試車成功
1844年 成廉費阿柏恩 蘭開夏鍋爐
18世紀工業革命的影響
1). 工業革命引起生產組織形式的變化,使用機器為主的工廠制取代了手工工場。
2). 工業革命帶來了城市化和人口向城市的轉移。
3). 工業革命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和思想觀念帶來了巨大的變化。
4). 但是,工業化和城市化也產生了新的社會問題。
如:貧富分化,城市人口膨脹,住房擁擠,環境污染等弊端。
5). 工業革命同時引起社會結構的改變。
6). 生產力飛躍
7). 如同農業革命一樣,工業革命也引起了人類社會的第二次大變遷。
18世紀工業革命的背景
工業革命使人類跨入了機器時代,帶來了生產力的巨大發展,以及社會階級結構的變化。拉大了東西方社會進步的距離,完成了工業革命的西方國家,打開了亞、非、拉落後國家的大門,把整個世界納入了資本主義的商品經濟體系。
工業革命前,大部分西方人都在鄉間居住,並在細小的田地以耕種和畜牧維生。他們以人力輔以牛隻及簡單工具耕種,耕種的方法則仍沿用中古時代的三年輪耕制(the Three-field System)。根據這種方法,農民把土地劃分出三塊田,每年只在其中兩塊田耕種,所以收成不多。
工業革命之前,只有小部分的西方人在城市居住,當時城市的人口大多少於一萬人。大部分的城市居民都是商人和工匠。商人以出售工匠的製品謀生,而工匠則多在家中用手動的工具和細小的機器,來生產衣服和日用商品維持生計。這種用人手及簡單工具在坊間作業的生產方式稱為「家庭手工業制」(the Domestic System)。
在工業革命之前,無論鄉間或城市的生產動力都以人力、畜力、風力和水力等為主,所以生產量不多。當人口增加時,這種以原始動力來生產物品的方法,便不能再滿足日益增加的需求。
工業革命出現之前,鄉間和城市居民都是以馬匹和馬車為主要的運輸工具,但當時的道路網路設計並不完善,道路多是崎嶇不平的;在雨天時,很多道路會被水淹沒,交通嚴重被阻塞,因此交通運輸效率極低。
其他參考文獻
楊曉凱:《為什麼工業革命在英國而不在西班牙發生?》
劉淑敏:《工業革命為什麼首先發生在英國》,載《齊魯學刊》,1984年第5期
揚豫:《英國近代工業化的道路》,載《英國政治經濟和社會現代化》,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版
辛淑玲:《淺談社會觀念的變化對工業革命的影響》,載《東北師範大學學報》,1988年第2期
陳曉律:《試論英國工業民族精神形成的社會歷史條件》,載《南京大學學報》,1991年第4期
曾傑(邦哲):《科學的結構與中國的未來》,《自然信息》,湖南長沙,1991年第5期專論
趙松鵬:《農業革命與產業革命的開始》,載《內蒙古大學學報》,1987年第4期
許潔明:《工業文明為什麼起源於英國》,載《世界歷史》,1993年第2期
曾傑(邦哲):《結構論-泛進化論》,湖南長沙,1994年5月
王章輝:《試從比較研究的角度看工業革命研究中的幾個問題》,載《史學理論研究》,1997年第2期
王志樂:《「產業革命」和「工業革命」的含義和譯法》,載《東北師範大學學報》,1981年第4期
許永璋:《有關工業革命史研究的幾個問題》,載《河南大學學報》,1988年第4期
王章輝:《英國工業革命中的人口問題》,載《世界歷史》,1986年第4期
項翔等:《20世紀中國的世界史研究》,載《學術月刊》,1999年7—8期(連載)
《中外近代歷史上的改革》,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126—129頁
屈連壁主編:《世界近代史》,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0年版,第262—272頁
周呈芳:《論工業革命的社會後果》,載《內蒙古大學學報》,1989年第1期
孫炳輝:《工業革命與資產階級革命》,載《華東師範大學學報》,1981年第4期
孔繁剛:《關於英國工業革命的幾個問題》,載《歷史教學》,1998年第8期
王章輝:《歐美大國工業革命對世界歷史進程的影響》,載《世界歷史》1994年第5期
王覺非:《對英國工業革命歷史意義的再認識》,載《南京大學學報》,1986年第2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